8月1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行长职务,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行长是高级管理层的负责人,他的辞任将对浙商银行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由董事长代行行长职责,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安排?
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近年来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发展历程,经受了困难和挑战,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刻。
浙商银行3月28日公布的2023年报显示,该行总资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从规模指标看,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3.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吸收存款1.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3%;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4%。无论是资产总额还是存款、贷款规模,都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从盈利指标看,2023年该行实现营收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是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的唯一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从风险指标看,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呈现“一降一升”,分别为1.44%和182.60%,前者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后者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9%,较上年末提升0.5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增强。
而从8月14日浙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数据看,上半年该行资产总额达到32466.1亿元,增幅3.27%,仍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半年来,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52.79亿元,同比增加20.52亿元,增幅6.18%;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79.99亿元,同比增加2.56亿元,增幅3.31%;不良贷款率1.43%,较去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那么,张荣森辞任行长职务,会改变浙商银行目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吗?这是广大投资者和存款人关心的问题。
从体制上看,浙商银行是一家注册在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直接监管。浙商银行须按照《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并达到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规范的运行体系与标准——这些实施多年、行之有效的体系与标准,不会因为个别高管的变化而变化。从实际看,浙商银行目前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标准。
从机制上看,包括浙商银行在内的各家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从治理架构看,主要包括党委会以及“三会一层”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坚持党的领导之下,“三会一层” 各司其职,有效运行,决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这样的机制同样不会因为个别高管的变化而受到重大影响。
当然,变化和影响还是发生了——因为张荣森辞去执行董事、行长职务,在新的行长产生之前,浙商银行董事会决定由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合适呢?
应该说,在行长暂时缺位的情况下,由董事长代行行长职责,是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如今年5月,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辞任后,即由董事长任德奇代行行长职责。5月17日,交通银行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审议批准了《关于由董事长任德奇先生代为履行行长职责的议案》,在新行长任职资格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之日前,由董事长任德奇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从公开信息看,陆建强长期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担任过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职务,对浙江情况十分熟悉;同时,他也具有较为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在财通证券公司董事长等岗位上工作多年。过去三年,浙商银行原董事长沈仁康案后,正是在陆建强带领下,浙商银行才逐渐走出阴霾,实现健康稳健的发展。因此,由陆建强代行行长职责,不仅是十分合适的,对浙商银行未来发展更是有利的。众所周知,对银行而言,董事长是“一把手”“主心骨”。一般而言,董事长继续“掌舵”,一家银行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势头将保持稳定。
从媒体报道看,陆建强是一位有格局、有情怀的银行董事长。他首倡、首创的“善本金融”,将金融服务的功能性摆在第一位,彰显了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是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目前,“善本金融”已经形成六大支柱,融入了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他还提出,要打造链式生态金融,推动金融业实现四大转变,即:服务对象从企业融资向产业生态转变、服务能力从依靠抵押担保的传统金融向依靠数据算法的场景金融转变、服务方式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服务内涵从“打猎式经营”向“种田式陪伴”转变。
(本文作者:董希淼)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