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来了,马云时代回不来了!

 

那个男人回来了!

起初是上个月底,多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晒图称,阿里创始人马云现身阿里园区,照片中,马云手拿咖啡与多位阿里员工合影。

 

吹风之后,重头戏来了。12月8日晚间,蚂蚁集团20周年庆典晚会现场,马云罕见现身,并发表了演讲。

台上的马云嗓音依旧嘹亮,但多了一分苍老,语气中也少了一分自信。他在台上谈互联网,谈AI,谈情怀,他说:

我不是为蚂蚁过去的20年而来,而是为了蚂蚁未来的20年而来。

 

蚂蚁是时候放下过去,走向未来了。

遥想2020年7月,蚂蚁金服正式更名为蚂蚁集团,这个超级独角兽随后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提交了IPO申请。

但风云突变,当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暂缓蚂蚁的上市。蚂蚁在港股的上市计划也遭遇搁浅。

到了2023年7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罚款71.23亿元。

蚂蚁成为金融管理部门的重点整改对象,马云在蚂蚁集团的表决权,也从53%降到6%左右。调整之后,蚂蚁集团所有的重大决策,只能由10位自然人高管按股权比例商量着来。在法律意义上,马云已经不再控制这家公司。

 

蚂蚁不再是马云的蚂蚁,这既救了蚂蚁,也救了马云。

曾经的蚂蚁,是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放贷集团,瞄准年轻人放贷。

更夸张的是蚂蚁的商业模式。根据经济专家黄奇帆的说法,2017年,借呗、花呗的经营主体公司,账上只有38亿元现金。但通过资产证券化(ABS)手段的循环加码,只有38亿本金的蚂蚁金服,2018 年硬是通过花呗、借呗放出去将近4000亿的贷款,杠杆率超过了100倍!

 

38个亿,搞到4000亿——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4000亿贷款都收不回来,蚂蚁只亏30个亿,剩下的全部是银行和投资者兜底。

换句话说,蚂蚁攫取了利润,却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和整个社会。

如今的蚂蚁,被整改之后,已经是人民的蚂蚁。新CEO上任之后,蚂蚁极有可能重启上市步伐。

“我不是为蚂蚁过去的20年而来,而是为了蚂蚁未来的20年而来。”这应该是马云的真心话。

阿里集团的20周年晚会上,马云一身摇滚造型,扎着脏辫,穿着铆钉皮衣,背着电吉他演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

 

2020年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当着一众金融高层的面,直言“银行当铺思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将中国银行业嘲讽了一番。

 

如今的马云,成熟了。

他拥抱监管、响应号召、减少垄断,他退居幕后扎根农业,他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他终于明白:

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AI财评
马云在蚂蚁集团20周年庆典上的回归,标志着蚂蚁集团在经历了一系列监管整改后,正逐步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从财经视角来看,蚂蚁集团的整改是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其高杠杆放贷模式曾引发系统性风险担忧。整改后,蚂蚁集团的业务模式更加合规,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为未来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马云的回归和表态,不仅是对蚂蚁集团未来发展的信心展示,也是对监管政策的积极响应。蚂蚁集团若能成功重启上市,将是中国金融市场成熟和监管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然而,蚂蚁集团仍需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不重蹈过度金融化的覆辙。马云的成熟转变,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调整和适应,也预示着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将进入更加规范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