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知名企业,科伦药业在2024年9月24日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变更募资用途,将原计划投入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的资金重新聚焦于大输液业务。这一战略转向背后,是仿制药市场“价格内卷”、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持续深化等多重压力的综合影响。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知名企业,科伦药业在2024年9月24日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变更募资用途,将原计划投入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的资金重新聚焦于大输液业务。这一战略转向背后,是仿制药市场“价格内卷”、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持续深化等多重压力的综合影响。
科伦药业于1996年成立,2010年登陆深交所,凭借“大输液”起家,并迅速成为国内输液领域的龙头企业。然而,随着2018年全国药品集采的推进,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公司被迫调整业务布局,逐步涉足高端仿制药及创新药领域。
科伦药业曾计划通过募集资金,重点建设创新制剂生产线及NDDS(新型药物输送系统)项目,布局高端仿制药和改良创新药。然而,截至2024年9月24日,投入资金分别仅为1.88亿元和528.92万元,远低于计划投入的15.88亿元和2.27亿元,最终公司决定终止这两大项目。剩余的募集资金则调整为支持集约化智能输液产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明确重回大输液领域的战略方向。
这一调整,也意味着科伦药业暂时放弃了在仿制药领域的扩张。“仿制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而输液作为公司多年的‘基本盘’,依然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公司方面表示。
仿制药“内卷”:降价潮持续,市场难题加剧
自2018年国家推动集采政策以来,仿制药市场已步入深度竞争阶段。2023年11月的第九批国家集采中,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约58%,部分药品价格甚至下降90%。面对这样的降价潮,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尽管科伦药业近年来在仿制药领域保持了一定韧性,2023年其非输液制剂收入达到39.55亿元,但同比下滑了6.93%。2024年上半年,公司非输液制剂收入有所增长,但仍未改变市场日益萎缩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公司共获得了近200个仿制药批文,但其大规模投入难以带来显著回报。
输液业务:稳定增长的“老本行”
相比之下,输液业务依然是科伦药业的业绩支柱。2023年,科伦药业输液销售收入达到101.09亿元,同比增长6.96%,销量达43.78亿瓶/袋,表现相对稳定。然而,2024年上半年,输液板块的收入却出现了下滑,毛利率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显示出传统业务增长瓶颈已现。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科伦药业计划进一步优化输液生产线,通过集约化智能生产提升效率,并推动大输液和小水针产业结构升级。这不仅是为了巩固市场地位,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集采竞争。
在创新药领域,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合作曾为科伦药业带来瞩目的成就。2022年,科伦博泰凭借Trop2 ADC药物SKB264以及Claudin18.2 ADC产品SKB315的授权交易,获得高额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创下当时国产创新药企海外授权金额的记录。然而,随着默沙东与其他药企合作的扩大,科伦博泰的地位受到冲击。
2024年,默沙东先后宣布终止两项从科伦博泰引进的临床前ADC管线,并放弃Claudin18.2靶点ADC管线SKB315。这不仅对科伦博泰的研发布局造成影响,也让外界对其未来的创新药业务充满担忧。
尽管如此,科伦博泰的核心产品SKB264依然具有竞争优势,目前已启动10项全球三期临床研究,并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然而,其审批进展的不确定性仍是潜在风险。
财务压力与募资调整
在业务调整的同时,科伦药业的财务状况也面临压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33亿元,同比减少25.86%。此外,截至2022年底,公司货币资金约为47.25亿元,而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却高达53.2亿元,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公司决定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不超过16亿元)暂时补充流动资金。与此同时,科伦药业仍在推进新的投资项目,例如与龙泉市政府合作的高端制剂及保健食品项目,总投资计划达20亿元。
科伦药业的“回归输液”战略,是在仿制药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集采政策深化的背景下,做出的务实选择。然而,这一调整是否能够帮助公司在长期内稳住业绩,还需持续观察。未来,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平衡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将是科伦药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内容来源|商业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