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北京大区调改总负责人:服务细节必须与商品绑定,这是胖东来模式精髓

图片来源:永辉超市

蓝鲸新闻3月28日讯(记者 王涵艺)2025年3月28日上午9时30分,北京大兴鸿坤广场的永辉超市,正式切换至“恢复营业”状态。

这家闭店41天的永辉门店,以“砍掉1.2万SKU、员工涨薪30%、收银台从18台增至40台(含20台自助机)”的激进姿态,重返市场。

永辉超市北京大兴鸿坤广场店外围挡  蓝鲸新闻记者 王涵艺摄

乘扶梯降至鸿坤广场负一层,蓝鲸新闻记者观察到,从前的“永辉绿”LOGO配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醒目的“白加红”组合。

步入卖场,出入口共通、强制动线被取消,传统超市的刺目白光也被暖金色灯光取代。放眼望去,一整条购物通道都笼罩在柔和的暗调中,唯有商品陈列台被射灯打出明亮的高光。

调改后顶部无主照明,仅保留了货架射灯  蓝鲸新闻记者 王涵艺摄

与盒马相似,调改后的永辉入口处,设置了果切区。但与其不同的是,永辉创新性地引入了“468小时折扣”机制——即水果现切后4小时内打八折,6小时内打六折,8小时后则下架报损。

若不将其视为一种竞争策略,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做了消费升级的引导,旨在通过严格把控水果的鲜度与口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购物体验。

永辉超市“468小时折扣”机制  蓝鲸新闻记者 王涵艺摄

永辉超市北京大区调改总负责人杨子亮向蓝鲸新闻记者透露:“这是北京第三家‘胖东来式’试验田,目前永辉全国已调改42家店,加上今天开业的5家,一共调改了47家。调改后,超市超半数商品换了‘新面孔’。店内原有的1.4万支商品,下架了1.2万支,汰换率80.5%;重新规划1.1万支,新增率65.7%。保留商品中,一、二线品牌占比65.8%,北京特色商品占比11.2%,进口商品占比约20%。梳理后,商品结构达到接近胖东来的90%以上。”

其中,变动最大的是生鲜区,引入潮汕现切牛肉、无抗生素鸡肉等高毛利品类,现制烘焙占比从7%飙升至26%左右。

在早期传统商超的布局设计中,常常会设置固定的、较长的购物路线,消费者需要沿着预设的路径前往不同区域购买商品,甚至有时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这种布局的逻辑基础在于当时卖场的规模普遍较大,传统大卖场的面积通常在1万至2万平方米。当时,商超会向厂家收取各种费用,包括促销活动场地费、货架陈列费(筹码)等。

对于改造后的铺货逻辑,杨子亮解释道:“现在是以完整的消费场景和厨房场景,作为一个区块进行搭建的,蔬菜、水果背后连接的是肉、禽、水产,贴合顾客最佳的思维方式和行进路线,不会让顾客跑太远,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逻辑是围绕顾客如何方便、舒适来展开,顾客感受是第一位。”

对于货架的革命,环形主通道的加宽,货架高度的统一降低都是最基础的。蓝鲸新闻记者现场还观察到,冻品柜配备防冻手套、榴莲区嵌入防扎手套、土豆陈列架悬挂一次性防泥手套。从商品堆砌到人本主义的转变,视野所及皆是精心设计的服务触点。

对此,杨子亮解释:“服务细节必须与商品绑定,这也是胖东来模式的精髓。”

永辉超市冻品柜配备的防冻手套  蓝鲸新闻记者 王涵艺摄

63岁的王淑芬(化名)曾是永辉超市的常客,正在挑选蔬菜的她有些恍惚:“以前都是散装的,现在成包装好的了,菜个头都差不多,没法挑选也不用挑了。”

这也是永辉变化很大的一个部分,据蔬菜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从散装到袋装,提质不提价,相关商品出厂均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整齐划一。

据蓝鲸新闻记者观察发现,这样的整齐划一,甚至遍布所有货架。一位正在理货的永辉员工向记者表示,“这么陈列商品,显得更加美观,也会更让人有购买欲。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负责的柜台保持干净整洁,商品完好无损,这些细节做好了,月底就能顺利拿到接近1000元的奖金。”

永辉超市排列整齐的货品  蓝鲸新闻记者 王涵艺摄

据了解,鸿坤店员工数从100人增至320人,平均月薪涨幅30%,普通员工月工资提升至6000元及以上;满一年员工享10天带薪年假。同时缩短营业时间,由原先的7:30-22:00调整为现在的 9:30-21:30,员工工作时间平均每日不超过8个小时。

“调改不是装修游戏,是组织能力的重构。”杨子亮表示,“在员工培训方面,团队经历了100场理论课、顶岗实操,我们的干部已经多次派往许昌胖东来门店学习。”

有现场消费者表示,调改后的永辉,有种说不上来,好像有变得“精致高级”的感觉。其实这种认知的转变,恰是永辉的野心——当同行们在低价血拼与高端化之间踟蹰时,永辉通过捕捉新中产家庭的品质需求,试图走出第三条路:用胖东来的服务温度嫁接名创优品的效率基因,在2000-3000平左右的主力店型中重构人、货、场的关系。

对于调改门店的选择,杨子亮透露,需考虑多重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停车场”。换句话说,相比起老年人客群,永辉更愿意抓住中国家庭。

但改革的暗流同样汹涌,随着3月17日董事会换届后,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出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提出“433规划”(四化、三力、三大变革),计划2026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调改。

关闭250-330家门店的激进计划,与现有团队的渐进式改良形成张力。原CEO李松峰因得票不足离任,董事张轩宁的反对票,似乎也都暗示着这场变革深处的博弈。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永辉超市的"胖东来化"转型能否破局?** 永辉超市的激进调改折射出传统商超的转型焦虑:**以"胖东来式"服务升级对冲电商冲击,本质是重构人货场效率**。SKU砍掉80%聚焦高周转品类、员工涨薪30%绑定服务品质,短期或拉升客单价与复购率,但长期需警惕两大风险: 1. **成本压力**:人力成本激增(员工数翻3倍)与营业时间缩短,需单店坪效提升50%以上才能平衡,而现制烘焙等高毛利品类能否持续吸引中产客群存疑; 2. **模式可持续性**:名创优品系主导的"433规划"强调标准化快速复制,与胖东来"重服务、轻扩张"的基因存在冲突,若全国调改节奏失控恐加剧现金流压力。 **关键观察点**:Q2同店营收增速及毛利率变化,若未能实现15%以上的增长,激进改革或遭股东反噬。零售业转型从无捷径,平衡资本意志与服务溢价才是永辉真正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