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再升级,马斯克表示将量产

来源:天下车智 侯宇婷


导语:特斯拉将汽车工业的 “制造哲学” 注入机器人领域

文/天下车智 侯宇婷

当地时间4月2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第二代”(Optimus Gen-2 )的最新运动视频,称其机器人再次更新, “精准执行器加速自动化”。“步态更稳,摆臂更轻盈,AI 技术与车同源,持续进化”。同时,特斯拉未来将实现“不到5秒就生产出一台无人驾驶电动车”,并最终达到无人驾驶车的行驶安全水平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目标。

马斯克表示Optimus 机器人将于今年开启试生产,预测今年产能可达5000~10000个。特斯拉目标是在2026 年生产5万个,售价或低于2万美元,方向为 “家庭服务机器人” 市场。据悉,离特斯拉首次公开展示Optimus 第一代机器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展时间线

据了解, 2021年8月的 AI Day,马斯克首次提出Tesla Bot概念,目标是替代人类执行危险或重复性任务。2022年10月,第一代Optimus 原型机亮相,全身28个自由度,能完成浇花、搬运等基础动作,展示了FSD技术移植到机器人领域的可行性。

从2023年2月开始,他们启动了首个人形机器人项目,即大黄蜂Bumblebee。2023年9月,Optimus 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实现视觉分类和单腿瑜伽动作,同年 12 月发布的Gen-2版本减重10公斤至63公斤,步行速度提升30%,新增22自由度灵巧手和触觉传感器,可完成 “二指拿鸡蛋” 等精细操作。

2024年4月,Optimus进入特斯拉工厂执行电池分拣任务,人工干预率从30%降至5%;10月在 Robotaxi Day 活动中展示聊天、倒饮料等交互功能,尽管部分动作仍需远程操控,但标志着向家庭场景迈进。

2025 年 3 月,特斯拉宣布 Optimus 量产目标为5000台,零部件储备可支持 1 万至 1.2 万台产能,中国供应链贡献 40% 核心部件,包括长坂科技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成本降低 60%,推动售价低于 2 万美元。Optimus的核心突破包括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提升关节负载能力 3 倍、端到端神经网络实现自主纠错、多模态大模型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以及影子模仿学习大幅缩短技能训练周期。其应用场景从工厂扩展至家庭服务、医疗和教育领域,预计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 200 亿台。

特斯拉Optimus Gen1与Optimus Gen2的主要区别

查询资料了解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速度和敏捷性。Gen1:最初的型号行走速度缓慢,步态机械感强,可完成抓取、搬运等简单动作。 Gen2:步行速度提高 30%(2024年2月达到 0.6 米/秒,较2024年1月提升30%),可完成深蹲、瑜伽、跳舞等平衡动作。

(2) 重量和平衡。Gen1:最初的型号缺乏实际应用所需的精细平衡,没有特别关注减轻重量。 Gen2:重量减轻了 10 公斤,改善了平衡性,保留了性能和耐力,新增 2 个自由度颈部、脚部力/扭矩感应和模仿人脚的铰接式脚趾。

(3) 手和传感。Gen1:最初的型号只能挥手,无法完成精细化动作。 Gen2:设计了全新的灵巧手,所有手指都具有触觉感应功能,可以完成拿取和放下鸡蛋等精细动作。

人形机器人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类型传 感器实时感知机器人的状态和环境信息,将信息流传递给决策层后,经过大模型及算法等处理分析后得出决策方案,进而由执行层的执行机构完成对应的动作。

(图源:未来智库)

根据 2022年特斯拉AI DAY披露,Optimus Gen 1 的执行器数量为28 个(线性和旋转各 14 个),包括有6种设计类型(三类丝杠和三类无框力矩电机),总体上左右对称,自上而下分别为肩部6个旋转执行器、大臂2个线性执行器、腕部2个旋转执行器、小臂4个线性执 行器、腰部2个旋转执行器、髋部4个旋转执行器、大腿4个线性执行器、小腿4个线性执 行器。

特斯拉 Optimus 线性执行器的配置为:无框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力传感器+编码 器+驱动器+球轴承+四点接触球轴承。其中 1)电机:使用特斯拉自主研发的永磁电机。2)丝杠:使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具有较强刚性。3)编码器:使用一个位置传感器。4)力传感器:由于丝杠没有反驱性,配置力传感器。5)轴承:使用深沟球轴承、四点接触球轴承。

特斯拉 Optimus 旋转执行器的配置为: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力矩传感器+双编 码器+驱动器+交叉滚子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其中 1)电机:使用特斯拉自主研发的永磁电机。 2)减速器:使用谐波减速器,结构简单,减速比大,传动精度和传动效率较高。3)位置传感器:使用两个,即双编码器,包括输入位置编码器、输出位置编码器。4)力传感器:使用一 个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5)轴承:使用角接触轴承、交叉滚子轴承。

特斯拉 Optimus 灵巧手单手配置为:执行6个空心杯关节+传动5个蜗轮蜗杆/绳驱+若 干个传感器。特斯拉Optimus 每只灵巧手使用了6只空心杯关节,在灵巧手中相应的传动配 置是:空心杯关节+蜗轮蜗杆+绳传动,在空心杯关节之后引入了一级蜗轮蜗杆:一方面是针对线传动做旋转方向的转换,另一方面是利用蜗轮蜗杆的自锁特性去提升灵巧手的负载(自锁)能力。在空心杯关节内,空心杯电机具备高速低扭矩的特点,一般要配合减速箱以实现 较小空间获得较大手指抓握力,此外还包括编码器和驱动器等。此外,灵巧手是末端感知和执行的关键部位,预计触觉和力等类型的传感器将大量使用。

为何扎堆布局人形机器人和 AI 领域两大领域

今年的deepseek和亮相春晚的宇树科技机器人,引起国内和国外关注浪潮。也绝非偶然,而是早有布局,必然势头。分析无疑有三个原因:赚钱、技术突破、政策支持。

资料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2024年才20亿美元,但到2029年预计暴增到132亿美元,相当于五年翻6倍。也许未来工厂里的机器人能分拣电池、装配零件,家里的机器人能做饭、带娃,医院里的机器人能护理病人,甚至太空探索都需要它们当 “先锋”。

特斯拉算过一笔账:一个机器人能顶3个工人,按美国平均年薪5万美元算,买一台1.5万美元的 Optimus Gen2,半年就能回本。这太赚钱了吧!而引发的一系列如股市市值也随之攀升谁不想分一杯羹呢!或将成为未来头部的科技企业。

以前的机器人像 “木头人”,只能按程序干活。现在 AI 大模型给它们装了个 “超级大脑”。端到端学习:例如:特斯拉Optimus Gen2不用分步骤处理任务,直接看视频就能生成动作指令。触觉感知:例如:波士顿动力Atlas手指有六维力传感器,能像人类一样 “摸” 出物体的软硬,拿鸡蛋不会捏碎,搬箱子不会打滑。自主纠错:例如:Optimus Gen2摔倒后0.3秒内就能调整重心站起来,而第一代必须人工扶。

这些技术让机器人从 “工具” 变成 “智能助手”效率比工人高 50%。

除了赚钱和技术的突破,少不了政策支持不然也不会成功。目前来看前期的布局是很多国家把人形机器人当 “战略武器”。比如能在战场上搬运弹药、排雷,甚至和士兵并肩作战。覆盖家庭服务(清洁、护理)、柔性制造、教育等领域,甚至探索情绪交互(如通过姿态传递意图)。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逐步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我们自身的存在。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智慧,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和伦理的思考。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特斯拉Optimus的产业化路径与投资逻辑**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2的快速迭代,体现了其在汽车工业积累的制造哲学向机器人领域的迁移能力。从财经角度看,核心价值在于: 1. **成本控制与量产潜力**: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等供应链创新使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产能规划激进(2026年5万台),若落地将颠覆服务机器人市场定价体系。 2. **技术复用与协同效应**:FSD自动驾驶的AI架构、电机技术、工厂自动化经验复用,形成“车-机器人-AI”闭环生态,边际成本递减。 3. **商业化场景锚定**:从工厂分拣切入,逐步拓展至家庭服务,符合“硬件先行-场景渗透-数据反哺”的科技产品变现路径。 风险点在于:人形机器人需求尚未被验证,且特斯拉需平衡汽车与机器人业务的资源分配。若量产如期推进,供应链中核心部件(如行星丝杠、灵巧手关节)厂商或率先受益。长期看,Optimus可能成为特斯拉继电动车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但需警惕技术落地不及预期的估值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