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消费者投诉线下商家利用“国家补贴”名义实施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引发广泛关注。黑猫投诉平台中三起典型案例显示,部分商家通过虚构补贴资格、拆分价格、误导赠品承诺等方式诱导消费,消费者维权却屡屡受阻。对此,也有网友表示,参与补贴活动需提高警惕,谨防“政策红利”变“消费陷阱”。
高价售卖+非标赠品,补贴资格成“空头支票”
2025年3月,长春消费者在宽城区某电子经销处购买华硕天选4锐龙版电脑,商家自称“官方授权店”且享有国补资格,宣称“线上均为翻新机”,并以高于官网1500元的价格售出。消费者事后发现,所谓“赠品”实为杂牌产品,且未实际享受国补优惠。尽管投诉至平台,商家却未匹配成功,至今仍未解决。
国补金额“缩水”,维权遭踢皮球
同年2月,湖南消费者在华为授权店购买MatePad柔光版,门店承诺国补后价格为3299元,实际却收取3499元。消费者多次联系华为客服及门店,对方以“无法满足诉求”为由拒绝退款。投诉期间,华为单方面关闭投诉并标注“已解决”,消费者质疑品牌方包庇门店欺诈行为。
专盯老年人,国补招牌成敛财工具
今年2月初,广州一名老年消费者在荣耀线下门店购买手机,店内宣传“参与政府补贴”,实际以原价2499元成交,未兑现任何补贴优惠。其子女投诉后,荣耀客服仅作流程性回复,未处理实质问题。事件暴露部分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差,将国补作为营销噱头骗取信任。
目前,相关投诉中多数商家仍拒绝妥善处理,部分平台因“商家未匹配”或“超期”自动关闭案件。消费者呼吁,监管部门需加大线下补贴活动的巡查力度,严惩虚假宣传、套取补贴等行为,同时完善投诉响应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