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管理层完成新一轮“洗牌”,天弘基金又开始了招兵买马。近年来,天弘基金不仅管理层变动频繁,基金经理团队也在持续变阵中。
随着管理层完成新一轮“洗牌”,天弘基金又开始了招兵买马。近年来,天弘基金不仅管理层变动频繁,基金经理团队也在持续变阵中。
1
管理团队持续变阵中
自2023年7月原总经理郭树强因个人原因离任后,天弘基金管理层变动开始频繁起来。在郭树强离任后,博时基金原总经理高阳于2023年12月接任天弘基金总经理;2024年3月,华泰证券资管原总经理聂挺进加盟天弘基金担任副总经理,分管权益投资。
2024年11月,原董事韩歆毅也因个人原因离任,随后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接任。值得一提的是,黄辰立在上任前10天才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既视感。
随着新一届管理层走马上任,天弘基金开始了招兵买马。4月15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宏利基金原总经理、首席信息官高贵鑫目前已入职天弘基金,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分管券商及创新业务发展部、养老金投资部,兼任养老金投资部总经理。
而在今年4月1日,天弘基金才从浙商基金挖来权益“一哥”贾腾担任天弘精选混合的基金经理。此外,有消息称,在4月初卸任招商基金经理固收“老将”马龙下一站可能是天弘基金。
从权益大厂博时基金挖来高阳担任总经理,到大肆招兵买马权益大将,天弘基金这一系列举动被认为是弥补权益短板的重要举措。不过,最终能否如愿,犹未可知。
2
权益“一哥”业绩失色
从最新加盟天弘基金的两位大将来看,个个履历非凡,被寄予厚望,但是业绩并不突出。
贾腾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拥有国际商务硕士学位。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博时基金担任研究员,2015年8月加入浙商基金,历任研究员、投资经理、智能权益投资部部门总经理、智能投资中心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
在浙商基金,作为权益“一哥”,贾腾在2024年二季度末管理资产规模一度达到了65.05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规模为30.75亿元,占据当时浙商基金全部权益类产品规模的半壁江山。
不过就业绩而言,贾腾并没有十分优异的战绩。Wind数据显示,贾腾在浙商基金曾管理过15只产品(A、C类分开统计),其中仅浙商聚潮产业成长A、浙商丰利增强两只产品获得正收益,任职回报分别为39.45%和41.81%,而亏损幅度超过40%的产品则有5只,其他产品基本上都出现了亏损。
至于宏利基金原总经理高贵鑫,网上并无其可查投资管理记录。从其过往从业经历来看,高贵鑫似乎更偏向中后台管理。公开资料显示,高贵鑫于2000年起先后任职于华夏基金、大成基金、国泰基金等知名公募机构。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任职于渤海银行,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任职于方正证券,2022年12月加入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兼首席信息官兼财务负责人。
3
货基权益失衡问题待解
管理团队频繁变更背后,天弘基金正面临规模缩水,货基权益失衡的局面。
作为中国首家规模破万亿的公募基金,天弘基金曾经依靠余额宝创造了“弯道超车”的神话,从2013年管理规模尚不足百亿的基金,仅用5年时间便成为管理规模近2万亿的巨无霸,到2018年1季度巅峰时期,天弘基金管理规模达到了19902.14亿元。
然而,近年来随着余额宝收益率持续下滑,天弘余额宝规模也出现了“跳水”。
自2021年以来,天弘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不断下探,最终跌破2%。截至2025年4月1日,其7日年化收益率已然降至1.4160%,万份基金单位收益为0.3841,早已不复往日“全民理财”的盛况。
余额宝规模也从2018年巅峰时期的1.69万亿元,跌至如今7000亿元左右,缩水过半。与此同时,天弘基金的规模也降至目前1.2万亿元左右。
随着余额宝的吸引力不再,天弘基金依赖货币基金“一条腿”走路的弊端开始显露。在权益基金大爆发的2019-2022年,天弘基金成了“旁观者”。为此,天弘基金近年来从基金经理团队建设、到投研体系、再到产品发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补齐权益短板。
不过,目前天弘基金依然没能扭转资产结构失衡的局面。截至2025年4月1日,天弘基金的管理规模达12070.98亿元。其中,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为8324.47亿元,在总管理规模中占比接近七成。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仅有968.21亿元和164.77亿元,二者占总管理规模的比例尚不足一成。(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