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优酷,要打一场“横竖争夺战”

原创ⓒ新熵 大文娱组

作者丨茯神   编辑丨思原  主编丨九黎

当小屏幕上收获的注意力超越大银幕,互联网大厂们的集体All in戏码再度上演。

国家电影局今年元旦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2024年电影市场总票房为425.02亿元。《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则提到,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而此前的2023年,电影对比短剧的优势差额还在150亿元之上。

形势逆转之快,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在短剧刚刚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内部发芽之际,“优爱腾”等长视频平台多少有些不以为然,道理很简单,他们一致认为,低质量、套路化的短剧与精品长剧的受众分层明显,构不成竞对关系,内部虽有上线短剧内容,却也仅是防御性动作。

直到免费短剧APP红果的出现,为视频行业敲响了警钟。据官方透露的数据,红果在2024年6月时单月分账金额突破1亿元,很快就在9月超过2亿元,到了11月又跃升至3亿多元。另外,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红果APP在2024年12月的月活用户规模飙升至1.58亿,距离长视频平台优酷差距只有不到3000万。

相比爱奇艺、腾讯视频在去年就展开了战略层面的追赶动作,优酷对于短剧的重视上心近期才得以确认。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消息称,3月19日,阿里大文娱CEO、优酷总裁樊路远在内部会议上拍板宣布成立微短剧中心。清明节假期后的短剧业务汇报会上,还有阿里集团的高层出席。

与优酷同样“后知后觉”的大厂还有百度。搜索工具加资讯平台的双重定位,让百度APP坐拥流量金山又要遍寻变现之道。近一年时间的布局试水之后,终于在去年底申请注册了“百度短剧”商标,又携手多个内容合作方发布了“百剧计划”,野心可见一斑。

短剧赛道的下半场,随着越来越多大厂的加入,骤然平添了几分变数。

跑步赶上末班车

网络视频平台在古早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年代,就野蛮生长出过短剧的雏形。2013年,优酷上由万和天宜团队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系列搞笑剧,可谓是名噪一时的鼻祖。

短剧不同于普通社区用户自拍的VLOG(视频记录)或者剪辑二创,当然也够不上正规影视制作团队的工业化精品标准,因此多以密集的笑料、紧凑的剧情、夸张的情绪为卖点,天然具有病毒式传播的潜力。

然而,长视频平台最终摸索出的会员订阅盈利模式,更青睐于明星齐聚、编剧精良、制作上乘的正剧,短剧赖以生存的广告植入路线受限于彼时的团队稀缺和产出效率,只能靠边让位。

一直到2019年左右,短剧成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文艺复兴”,找到了一条完美的变现之路。脱胎于成熟网络文学的套路化剧本,方便高效的平台内投流渠道,以及小程序按集付费的商业化模式,很快起势于下沉市场,并随着内容质量的水涨船高,逐步成功包围了一二线城市受众。

但付费短剧的好日子刚过了两年,免费模式就匆匆杀到且快速打下半壁江山。这条路径就像是复刻了隔壁网络文学赛道演化的翻版,字节系的红果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一个短剧版的番茄小说。

红果的奇袭打碎了长视频平台看待短剧的有色滤镜。爱奇艺在去年不仅把短剧内容纳入了现有的付费会员体系,而且大幅提高制作方的分账比例,试图绑定已经被红果拿下不少的供给侧资源。

腾讯视频的压力更甚,除了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集团内部的“赛马”传统。本是最佳搭档的剧本来源IP方阅文,推出了自己的阅文短剧;微信内也上线了一款名为“火星短剧社”的小程序,主打免费短剧模式。

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预计,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纵然增速依然可观,但业内竞争的持续加剧,也使得行业更快的来到下半场。

不管是优酷还是百度,略显慢人一步的节奏,却也可视为亡羊补牢。特别是在短剧行业如今正处于阶段转换的十字路口,流量与质量的取舍、本土与出海的选择等一系列尚未给出标准答案的难题,都等待着领先者与后来人的轮番解惑。

下半场不是终章

付费短剧的快速溃败,并不意味着免费模式的高枕无忧,长视频平台的看家本领——会员订阅制,又悄然在短剧赛道兴起。

去年11月,抖音率先推出了“短剧卡”。用户在免费模式(应用内观看广告)、付费模式(应用内按剧集购买)之外,有了第三种选择。具体表现为,一部短剧会从中间某一集开始出现两种解锁模式,可选择看广告免费解锁和购买短剧卡解锁。

无独有偶,快手紧接着面向上游内容制作方推出了全新的商业变现模式“付费短剧会员”。用户开通会员后可在对应期限内免费观看数千部短剧,3天、7天、30天的会员卡优惠后价格分别为2.8元、4.8元、15元。

▲ 图/快手截图 

只要商业模式的借鉴与融合尚未停止迭代,一个行业的格局都有可能再次被颠覆。

事实上,早在红果的免费模式成为主流之前,电商平台便盯上了短剧类型内容的流量价值。当付费观众还在短视频平台上付费一集一集地观看时,拼多多、淘宝、京东,甚至是美团都不约而同地上线了优先级略有不同的短剧内容。免费观看换取的流量可以通过电商购物的形式变现,理论上行得通,却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百度的下场试探,则在一开始就瞄准了自身平台的流量分发价值,可以与付费短剧进行嫁接。

2024年初,百度资深副总裁、MEG负责人何俊杰的一季度OKR中,短剧是作为O1的第三个KR出现。具体内容为:抓住春节机遇,跑通短剧分发和用增通路,形成百度刷剧认知,完成用增新户逻辑重构,DAU达xxx亿,时长增速跑赢大盘(进取型)。不过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用户侧的体验与在电商APP中观看短剧无异,就是入口太深,凭运气刷到后也不容易养成习惯。

据光子星球了解到,百度短剧对标抖快后,具体运营策略经历了多次摇摆,几乎每个季度都会调整一次方向。商业模式上,从起初的付费,改为免费,后来又改为付费。

好在赛道的红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操作层面的失误。在前不久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百度短剧公布了过去一年的成绩数据:百度APP视频消费时长增长15.6%,可分发的短剧视频超2.6万,短剧创作者超1400个。

可圈可点的成绩,坚定了百度大踏步赶场的决心。只是内容行业的底层逻辑,仍是上游供给侧的较量,用户永远会跟着最优质的内容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

百度、优爱腾等平台联合生态伙伴发起的各种创作计划,也是为硬刚红果等先发者,近乎垄断制作方资源的一种方式。

横竖之争刚开始

短剧走出的“龙傲天”与“玛丽苏”,就等于下沉市场的流量密码,付费意愿和能力都更强的城市中产用户,需要的则是更加优质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认为:“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回归内容为王的主赛道时,优酷等长视频平台反而获得了一次后发先至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短视频平台的短剧内容多以原生的竖屏内容为主,而长视频平台在追赶时,大多会从横屏内容切入。反映到商业化路径上,二者其实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

竖屏短剧可以先与平台合作进行付费观看,在首发期过后再转入免费模式长期通过广告收入分账。横屏短剧则沿袭了优爱腾过去长期以来制作网络大电影、网络电视剧的先垫资、后验收模式,最终依据会员播放时长进行分账。

不过,横竖屏短剧看似差异化的竞争,本质上还是在争夺同一用户的有限注意力。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已经在行业内开启过一段时间,但基本上还是局限在服化道等硬件投入的升级,或是科幻、文旅、社会等高成本题材的切换。

快周期、以量取胜的商业模式框架,决定了剧本打磨、分镜拍摄等最能体现内容质量上限的环节,所以在容易赚到的利润攫取殆尽之前,短剧团队和分发平台必须做出部分牺牲,否则短剧内容的向上卷只能成为空谈。

另外,在国内的红海一片哀嚎之际,短剧出海不失为另一个选择。《2024年中国短剧出海行业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8月到2024年6月,已有100余款海外短剧应用上线,累计下载量1.48亿次,总内购收入达到了2.52亿美元。

▲ 图/短剧自习室 

当然,制作方可以灵活地选择买方市场,优酷、百度等内容或分发平台,仍必须在主要阵地上短兵相接。长视频平台多年积攒下的正剧制作班底,可以尝试降维转型短剧内容;互联网大厂拥有更深厚的技术底蕴,比如百度的AI能力就可以在内容制作层面进一步降本增效,为创作者生态加柴添薪。

同时,不容许二者忽视的是,内容行业的马太效应在网文、音乐等多个赛道已经验证了数次。先一步抢到用户,跑通变现路径的平台,自然有底气和资格笼络更多头部的制作方资源;后加入战场的玩家,除了快速追上前人步伐,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站稳脚跟后再徐徐图之。

第一场短剧世界大战,以免费模式与付费模式的鼎立格局结束,而第二场短剧世界大战,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家杂志,《优酷紧急“变短”》

光子星球,《百度赶上了短剧“末班车”吗?》

卡思数据,《2025年,短剧换种方式“收钱”》

第一财经,《短剧出海爆发式增长,爆款20万成本撬动3500万收入》


AI财评
【财经短评】短剧赛道:流量变现新战场,商业模式迭代加速 短剧市场超500亿规模反超电影票房,印证了碎片化娱乐消费的崛起。字节红果1.58亿月活逼近优酷,揭示免费模式+广告分成的威力,本质是字节系“番茄小说”打法在视频领域的复刻。 行业竞争已进入2.0阶段:1)商业模式上,付费短剧溃败后,会员订阅制卷土重来(抖音短剧卡、快手付费会员),显示平台试图平衡流量与ARPU值;2)内容升级迫在眉睫,横屏精品剧或成优爱腾差异化突破口,但需突破“重投流轻制作”的路径依赖;3)百度入局凸显流量焦虑,其搜索入口+AI编剧的协同效应待验证,若仅做分发难撼抖快基本盘。 关键变量在于供给侧:制作方在平台混战中议价权提升,但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头部平台通过分账比例绑定优质产能。出海虽是增量市场(2.52亿美元收入),但文化适配和本地化运营门槛高。短期看,免费与付费模式将长期共存;长期而言,能跑通“优质内容-用户付费-创作者激励”正循环的平台将胜出。(2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