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信托行业深水区,中原信托能否稳住“豫”字牌?

导语:中原高速二次放弃优先认购权,持股比例下滑至25.52%。

文/每日财报 方旬

2025年6月,中原信托一系列资本与资产层面的动作,引发了市场对其当前经营状态与战略调整的持续关注。

6月29日,中原信托与中原资产签署《债权转让协议》,以17.2亿元价格出让部分债权,用于回笼流动性、腾挪风险资产。无独有偶, 6月27日,第二大股东的中原高速公告,宣布放弃对中原信托增资扩股的优先认购权,这已是其自2023年10月以来第二次主动退让,持股比例也由31.91%降至25.52%。理由是“结合公司发展策略及相关政策要求”,老股东的谨慎表态,也令外界重新审视这家河南省属唯一信托机构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


来源:中原高速公告

中原信托增资之路

中原信托成立于1985年,原为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属下的信托投资公司,2002年改制为省属金融企业。2008年5月,公司获得原银监会批准,注册资本由5.93亿元增至12.02亿元,同时引入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外部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新阶段。此后,中原信托又在2012年6月与2014年12月两次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方式,分别将注册资本提升至25亿元。2016年12月,公司进行第四次增资扩股,河南省豫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股东出资,公司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增至36.5亿元。有意思的是,中原高速在2016年7月曾同意公司利用自有资金7.69亿元,以2.31元/股认购中原信托有限公司3.3亿股。

但中原信托的第五次增资却并不顺利。2018年,公司试图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单一战略投资者,计划将注册资本提高至62.6亿元。这轮增资计划特别强调引入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意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东结构。然而,这一战略引资最终未能落地,中原信托的混改尝试无疾而终。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原第三大股东河南盛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1月将所持12.54%的股份,以12.19亿元作价转让给了原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此举不仅宣告唯一民营股东的退出,也使得中原信托的股东数量由4家缩减至3家,股权结构再次趋向国有化。

2019年9月,中原信托启动第五次增资,注册资本由36.5亿元增至40亿元,三大股东的出资比例保持不变。到了2023年12月,中原信托完成第六轮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46.81亿元,全部新增出资由控股股东河南投资集团完成。实际控制权进一步集中,截至目前,该集团已持有中原信托约65%的表决权,成为事实上的主导方。而与此同时,二股东中原高速对中原信托的支持力度则明显下降。早在2023年10月,其就曾宣布放弃参与新一轮增资扩股,持股比例从31.91%降至27.27%。2025年6月27日,中原信托宣布拟再次增资至50亿元,中原高速再度公告放弃优先认购权,持股比例继续下滑至25.52%。

中原信托股权结构来源:企业预警通

此外,原第三大股东豫粮集团持股也出现问题。因其未履行与光大信托之间的股权回购协议,所持9.12%股权于2023年被连续三次挂牌拍卖未果,最终在第四次拍卖中以抵债方式转让给光大信托。光大信托因此成为中原信托新的第三大股东,但至今仍未完成监管层关于变更股东的审批流程。目前,中原信托的三大股东为河南投资集团、中原高速以及光大信托,均具有国有背景,但实际控股权高度集中于河南投资集团。

新旧业务仍处磨合阶段

从数据来看,中原信托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81亿元,同比增长约11.5%;净利润为1.44亿元,同比增长3.49%。虽然业绩有所回升,但与2020年同期3.15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仍下滑超过一半。

从主营收入构成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作为信托公司的核心经营指标,近年来持续承压。2022年,中原信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8.46亿元,2023年下降至6.33亿元,2024年进一步减少约1亿元,已连续三年下滑。


中原信托财务数据 来源:官方财报

中原信托财务数据 来源:官方财报

资产端方面,公司信托资产规模继续收缩。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余额为3635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约337亿元,降幅为8.5%。其中,涉房信托资产占比仍不低,约为230亿元,占总资产的6.3%。近年来公司持续推动地产类资产压降,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已累计压降此类信托资产近380亿元。

在传统融资类业务压缩的同时,公司也在探索新的业务方向,尝试转向主动管理模式。家庭服务信托与家族信托成为其重点拓展领域之一。据中原信托官网显示,家族信托产品目前主推的是 “恒业”标准版和定制版,设定起点分别为1000万元和3000万元。截至目前,该类信托存续规模约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缩传统业务、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动作仍较为频繁。2024年6月,中原信托出现在多笔房地产交易与融资项目中。例如,京投发展披露与中原信托签署永续债权投资合同,获得最高不超过30亿元的信托融资,首期到账资金为8.1亿元。该笔永续债初始利率为2.9%,设立初期为5年,每两年调整一次利率上限,未来最高不超过9%。该结构性融资被用于偿还项目债务,并计入权益类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负债压力。

中原信托财务数据 来源:官方财报

除京投外,中原信托亦参与了金茂北京丰台项目的股权增资操作。2025年6月,中国金茂旗下北京喜茂公司引入了15.3亿元增资资金,中原信托通过嘉兴珵茂间接持股44.57%,成为交易的核心参与方。这类交易不仅为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体现出公司通过股权方式介入地产项目运作的路径选择。

整体来看,中原信托一方面压降地产类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也在尝试拓展家族信托、绿色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同时,在房地产领域仍通过永续债、股权投资等形式保持一定参与度,公司在传统与新兴业务之间表现出过渡态势。

项目与治理踩雷不断

不过,中原信托面临的监管风险压力也不可忽视。

具体来看,中原信托与上海世贸、上海亿丰、海南万宁华凯、河南盛润等多家房地产企业卷入巨额诉讼,执行标的金额从数千万至上亿元不等,主要集中在河南、天津和广东三地。上述企业多因破产、失信或被执行等财务问题,追债过程存在较大难度。2024年8月,一封网传的《致建业集团的一封信》披露,建业集团自2020年以来通过中原信托发行了18期信托产品,累计融资13亿元。2022年到期的产品兑付率仅20%,剩余80%资金基本无望收回;2023年到期产品本息则全无偿还迹象。此事件对中原信托的声誉造成较大冲击,相关责任与解决方案尚未明确。2025年1月,河南高院二审判决深圳市天富锦偿还中原信托本金近11亿元及利息、罚息、违约金共计超16亿元。该案源自2018年11亿元贷款,虽设多重担保,但担保方均为关联企业,天富锦破产后担保失效,资金回收前景堪忧。

中原信托部分诉讼来源:天眼查

在公司治理方面,2022年原董事长赵卫华因涉嫌收受礼金及违规行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涉及的违法行为发生在中原信托及中原银行任职期间,暴露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存在缺陷。新任董事长曹卫东及2024年提拔的管理层成员带来一定经验储备,但2023年以来董监高频繁变动,2024年5月负责人李佳明因违规承诺遭处罚,显示治理结构仍不稳固。

当然,针对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中原信托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动作,例如修订了《信托业务操作规程》《项目审查委员会工作制度》,强化审批流程与合规培训,依托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并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及诉讼等手段化解存量风险,但整改效果尚需时间检验,投资者信心恢复仍需进一步努力。

年报中,中原信托表示将积极顺应监管导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确立了“守正创新、控风险、转型调整、促发展”的总基调,坚持诚信、合规、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方针,力求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做中国值得托付的信托公司”的目标。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原信托所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营收持续下滑,反映出在新分类监管框架下稳定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建业地产等项目频频踩雷,暴露出风险控制体系仍存漏洞。未来中原信托能否走出旧债阴影、厘清发展路径,在复杂的金融生态中突围破局,仍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