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一场容纳近两万人的中秋盛宴在河南长垣拉开帷幕。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金秋十月,一场容纳近两万人的中秋盛宴在河南长垣拉开帷幕。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第十二届中秋孝文化节上,创始人崔培军亲手将装有600元礼金的红包递到员工父母手中,两天时间里,超千万元礼金伴随鲜花送到老人手上,19000余名员工、家属及合作伙伴共赴这场延续十二年的约定。面对“作秀”的质疑,这位被网友称为“全网最爱发钱老板”的企业家坦然回应:“员工是企业的根,这份心意藏在十几年的坚持里。”
这场盛宴并非偶然之举,而是河南矿山“三心”企业文化的生动注脚。自2012年首届孝文化节举办以来,公司每年都要投入千余万元,从宴请家属到发放礼金,从评选“矿山孝星”到表彰优质供应商,将“以孝心和谐家庭”的理念落到实处。一位接过红包的老人感慨:“孩子在这儿上班,我们做父母的既放心又体面。”这种双向的温暖认同,正是崔培军“让员工成为制造业最幸福的人”理念的最好印证。
在河南矿山,“发钱”早已超越福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2024年年会上,4000万元现金堆成“钱山”,直接发放给现场的一线员工,驻外员工的奖励也早已提前到位,全年各类奖励总额达1.7亿元,占公司2.6亿元纯利润的近七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连续举办三年的“数钱比赛”,2023年有员工在限定时间内数得15.7万元,1200多万元现金让车间里充满欢声笑语。
崔培军的“大方”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他对员工价值的深刻认知。这位14岁辍学、借35元闯荡的企业家,深知底层奋斗的艰辛。2002年响应家乡“回归工程”创办企业时,他就立下“员工薪酬最高”的“六最”目标。在他看来,“老板就像家长,孩子需要钱,没有不给的道理”。这种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关怀:妇女节给女员工发800元红包,麦收季补贴1000元收割机费用,看到加班员工当场发千元补助并“批评”主管,甚至组织员工父母免费旅游。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河南矿山的“人本逻辑”更显珍贵。十年前,崔培军看到员工每天搬运40多公斤重的部件,担心落下职业病,果断引进焊接机器人。与其他企业不同,他引进设备的初衷是“让机器干重活,员工轻松挣钱”,不仅不裁员,还培训员工操作设备,如今员工月薪普遍能达七八千元。这种“机器服务人”的转型思路,让公司在起重机领域持续领跑,产品打入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市场,服务中国宝武、中核集团等众多央企,2024年产值突破103亿元。
鲜为人知的是,崔培军的善意早已延伸到企业之外。2003年,得知一名考上郑州大学的姑娘因家贫辍学,他当即决定资助其完成学业。这件事促使他在2004年成立助学基金会,如今每年投入百万元,累计资助4800多名贫困生,发放助学金超3500万元。他的助学原则颇具深意:只发第一年学费解决“第一口奶”,既助力梦想又避免依赖,这种务实的善意与他办企业的风格如出一辙。
从七人筹建小组到河南民企百强第30位,从单一产品到110余种起重机械,河南矿山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坚守”二字紧密相连。在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诱惑面前,崔培军坚持“不跨界”,专注起重机主业二十二年,用“不妥协质量、不盲从模式、不守旧技术”的信念筑牢根基。更难得的是,企业始终保持“无贷款、无融资、无拖欠”的健康状态,为员工福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现金发放时,崔培军的回答朴实而真诚:“当面给钱能多聊聊,热闹的氛围像过年。”这种对情感连接的重视,让冰冷的现金有了温度。在“打卡考勤”成为常态的制造业,河南矿山“有事报备即可”的管理模式,更彰显了“以诚心团结同志”的治理智慧。
从车间里的机器人手臂到孝文化节上的鲜花红包,从助学基金的温暖传递到“数钱比赛”的欢声笑语,崔培军用二十年时间证明:制造业的硬核发展,从来离不开人文关怀的柔软支撑。这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企业家,用最直接的方式诠释了“员工造就企业”的深刻内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河南矿山的实践或许能给更多企业以启示:真正的百年企业,既要靠技术硬核立足,更要以人文温度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