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资券商国际化布局再添新动态。国联民生证券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其香港子公司于10月3日正式斩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核发的交易权牌照,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近日,中资券商国际化布局再添新动态。国联民生证券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其香港子公司于10月3日正式斩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核发的交易权牌照,这一资质落地不仅为该公司打开了香港市场的核心业务通道,更成为今年中资券商加速布局香港金融市场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从业务版图拓展来看,此次牌照赋予国联民生证券的并非单一业务权限,而是覆盖投行、交易、托管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在投行承销领域,其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企业跨境融资需求,通过专业团队的尽职调查与定价能力,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定制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的包销与代销方案,帮助企业突破地域限制,高效对接香港资本市场的资金资源。股票销售交易板块则将主打“流动性服务”,在提供股票买卖、期权交易等基础服务的同时,依托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客户网络建设,逐步成为香港市场中活跃的流动性供给方,缓解部分时段的交易波动压力。而股票托管业务作为资产安全的“护城河”,将整合证券存管、权益维护等一体化服务,通过严格的合规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为投资者的跨境资产提供安全保障。
对于国联民生证券而言,此次获牌的价值远超单一业务资质的突破,更在于“牌照赋能”与“区位优势”的双重叠加。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既能够承接内地企业出海融资的需求,又能吸引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市场,而交易权牌照则为国联民生证券打通了参与这一市场的“入场券”。后续通过构建“投行+交易+托管”的协同服务体系,该公司可实现业务间的资源联动——投行承销的证券产品可通过交易板块提升流动性,托管业务则能为交易客户提供资产安全保障,形成“服务闭环”,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
国联民生证券的动作并非个例,今年以来,中资券商布局香港市场的步伐明显提速,呈现出“新设子公司”与“增资扩股”双线并行的态势。在新设子公司方面,东北证券、西部证券、第一创业等券商相继披露计划,其中西部证券拟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子公司,规模在年内新设案例中位居前列;第一创业则采取“控股公司+持牌子公司”的架构,先设立“第一创业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再由其在香港落地具体业务主体,布局更为审慎周密。而在增资领域,头部及中型券商的投入力度同样可观,广发证券年初即向香港子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东吴证券更是计划增资不超过20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华安证券、国金证券等也纷纷跟进,通过资本注入为香港子公司的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撑。
中资券商集体加码香港市场,背后是多重市场机遇的驱动。从行业数据来看,今年香港证券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提升,为券商业务增长提供了肥沃土壤。香港证监会9月29日发布的上半年证券业财报显示,受益于持续创新高的交易额,香港证券业净利润环比增长14%,其中交易净佣金收入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增速尤为突出,分别达到23%和33%,就连新兴的虚拟资产交易也贡献了1.28亿港元的佣金收入,市场整体盈利动能强劲。
更关键的是,香港市场的战略定位正在从过去中资券商出海的“桥头堡”,升级为“全球化战略高地”。一方面,随着内地一二级市场逐步复苏,企业出海融资需求持续释放,无论是港股IPO还是境外债券发行,都需要熟悉内地企业情况的中资券商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国际资本对A股、港股的配置需求增加,而香港作为离岸市场,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入口,这为中资券商带来了财富管理、交易服务等新的业务增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的竞争优势已逐步成型。相较于国际投行,中资券商对内地企业的经营模式、行业周期、合规要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保荐承销过程中能够更精准地挖掘企业价值,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同时,经过多年发展,中资券商在A股市场积累的成熟保荐经验、风险控制体系,也可复制到香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尤其是头部券商,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业务增速,在港股IPO承销、跨境并购财务顾问等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