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成都本土企业极米科技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这距离其2021年登陆科创板仅四年有余。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9月29日,成都本土企业极米科技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这距离其2021年登陆科创板仅四年有余。若进展顺利,这家连续五年半占据国内投影机出货量榜首的企业,将成为四川又一家"A+H"双资本平台上市公司,为其全球化征程注入新动能。
极米科技的此次跨界上市,正值智能投影行业深度调整期。据智研咨询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持续收缩,呈现鲜明的"K型分化"格局:千元以下机型销量占比攀升至55%,而5000元以上高端机型份额仅6.5%。在行业承压背景下,极米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中期成绩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66.22万元,同比激增2062.34%。
这份业绩爆发的背后,是极米深耕多年的技术积淀与供应链优化成果。作为国内唯一实现从研发到制造全产业链闭环的投影企业,极米2021至2023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97亿元,占营收比重12.13%。依托这笔持续投入,公司专利储备增至418项,自研的Eagle-Eye 5.0算法、三色激光技术等成为高端产品溢价的核心支撑,其RS系列旗舰机型售价已成功突破万元关口。供应链端,通过宜宾产业园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通用性等举措,极米实现了成本精准管控,配合越南工厂的海外产能布局,进一步增强了盈利韧性。
行业竞争格局中,极米的头部地位愈发稳固。在"一超多强、跨界混战"的市场中,极米以17.8%的销量市占率和32%的销额市占率稳居第一,远超坚果、当贝等竞争对手。这一优势始于2018年,彼时极米打破索尼、爱普生等外资品牌垄断,首次登顶国内出货量榜首,此后便持续领跑。如今,其产品矩阵已覆盖家用长焦、超短焦、便携投影及车载光学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形成"家庭+车载"双场景布局。2024年进军车载业务后,迅速拿下8个定点项目,问界M9、享界S9等热门车型均搭载其产品。
驱动极米赴港上市的核心动力,在于突破本土市场瓶颈与加速全球化。尽管国内营收保持稳定,但海外市场已展现出更强的盈利潜力——2024年极米海外收入达10.86亿元,占比升至31.89%,且毛利率高达45%,显著高于国内业务。此次计划募集的30亿港元资金,将重点投向高端产品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和供应链数字化三大方向,目标三年内新增100家海外经销商,将3000元以上高端产品营收占比从35%提升至60%。港股成熟的科技硬件估值体系与国际化流动性,无疑将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资本支撑。
这家科创巨头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创始人钟波的个人经历深度绑定。这位1980年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拥有十二年电视及视频处理领域经验,曾主导TCL、创维等数十个LCD机型研发,2009年便斩获四川省科技技术二等奖。2013年,钟波带着500万启动资金在成都创立极米,凭借技术积累快速突破外资垄断。如今,这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持股18.79%,对应市值约16亿元,2024年薪酬达140万元,成为川籍科创企业家的典型代表。
不过,极米的双资本之路仍需应对挑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家电巨头海信、长虹凭借供应链优势跨界入局,互联网大厂腾讯、百度加速生态渗透,国际品牌则坚守高端商用市场。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成为极米上市后的核心命题。
从打破垄断到行业领跑,从科创板到港交所,极米的十二年发展折射出中国智能硬件企业的成长路径。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护航下,随着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入,这家四川本土企业有望在万亿级显示市场中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行业树立"技术+生态"的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