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蔡澜先生的文字在中秋再度被提及,这家以他命名的粤式点心品牌,正以独特的姿态在餐饮市场中稳步前行。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蔡澜先生的文字在中秋再度被提及,这家以他命名的粤式点心品牌,正以独特的姿态在餐饮市场中稳步前行。从2018年深圳首店落地,到如今全国100家门店布局,蔡澜点心用7年时间,在竞争激烈的粤式餐饮赛道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更在创始人离去后,以“平、靓、正”的初心,朝着10亿体量的目标持续迈进。
在粤式点心赛道,陶陶居、点都德等老牌品牌早已积累深厚客源,尤其深受中老年群体青睐。蔡澜点心自诞生之初,便避开同质化竞争,将目光锁定年轻客群。总经理蔡伟雄回忆,品牌创立初期,年近七旬的蔡澜先生每隔一两周就会前往深圳的实验基地,与团队一同研发菜品。经过一年多的打磨,深圳海岸城首店开业时,40款产品中60%都是原创,其中山楂叉烧包凭借“童年记忆+传统点心”的创新组合,迅速成为爆款,一年销量突破800万只,精准击中年轻人对“新鲜与情怀”的双重需求。
为了贴近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场景,蔡澜点心在门店选址与设计上处处用心。超过半数门店扎根一线城市核心商场,让年轻人逛街时便能轻松找到;店内大量运用原木、绿植与暖光手工灯笼,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与传统中式酒楼的庄重感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品牌年服务顾客近千万人次,800万会员贡献了近65%的消费额,“一人食”等新兴场景的客流也在快速增长,年轻客群对品牌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随着门店数量增多,蔡澜点心开始加速走出广东,进驻全国30个城市,北京、上海等地门店数量均已超过10家。在跨区域发展中,如何平衡南北饮食差异,成为品牌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同于其他品牌“入乡随俗”的策略,蔡澜点心始终坚守岭南文化内核。蔡伟雄明确表示:“蔡澜点心代表岭南文化,不能为了迎合当地口味而丢失自身特色。”面对南方人偏爱有咬劲的走地鸡、北方人喜欢软烂口感的差异,品牌选择不迁就,宁可不做相关菜品,也要保留地道岭南风味。
在坚守特色的同时,蔡澜点心也在积极探索与各地文化的融合之道。近期,品牌与道明竹编、汉代漆器、粤绣潮绣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合作,推出限量非遗扇子、冰箱贴盲盒,既丰富了门店体验,也让岭南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消费者。未来,深圳还将出现一家岭南风格的特色门店,进一步强化品牌的文化标识。此外,针对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品牌也在场景拓展上不断创新——在广东主打早午市,而在北京、厦门等城市则成功培育晚市消费场景,让广式点心突破传统时段限制,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4年,蔡澜先生的离世,让这个深度绑定个人IP的品牌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菜单上的趣味插画、餐具上的书法名言,曾是品牌与创始人连接的纽带,如今,团队将重心转向产品与服务,力求以实力延续品牌生命力。蔡伟雄坦言,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产品创新与大厨培养,这两大因素直接决定了新店扩张的速度。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与创新力,蔡澜点心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与品控体系。依托甘棠明善餐饮集团的支持,品牌组建了专门的产品策划团队,每年会提报近400种新品概念,经过筛选、研发与至少三次内部品鉴后,才能最终登上菜单。目前,品牌拥有约60款菜品,每年还会定时进行菜单更新迭代。今年8月,“苏丹王雪山榴莲包”“芙蓉鸡汤脆鱼子云吞”等十余款新品的推出,便收获了市场的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品牌还在积极响应消费者对“质价比”的需求。过去一个多月,蔡澜点心对12款产品进行调价优化,部分经典菜品“加量不加价”,另有多款产品直接降价,用实际行动践行蔡澜先生“平、靓、正”的经营宗旨。在门店运营中,品牌坚持手工现做,每家门店均采用全流程明档化设计,厨房面积占比约1/3,厨师人数接近员工总数的一半,让消费者能直观看到菜品制作过程,吃得更放心。
对于未来的发展,蔡澜点心并没有追求“快速扩张”,而是选择“稳扎稳打”。蔡伟雄表示,中式点心品类菜品繁多,复制与管理难度较大,“一年开20家以内是合理节奏”。团队将继续以蔡澜先生的人生哲学为精神养分,通过门店与点心,传递洒脱豁达的生活态度,同时不断挖掘广式点心“慢食”“轻食”的特性,在守住岭南风味底色的同时,探索更多元的消费场景与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