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董秘岗位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新面孔。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2024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董秘岗位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新面孔。在投行“寒冬”的行业背景下,不仅券商分析师、投行人士纷纷转向实业,更有少数公募基金经理打破职业边界,跨界出任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为资本市场人才流动勾勒出别样图景。
10月13日,罗欣药业的董秘聘任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年仅38岁的姜英接棒这一关键岗位,其履历与传统董秘截然不同——拥有北京大学双学位及港大金融学硕士背景的她,职业生涯从未涉足上市公司证券事务,而是深耕资管领域多年,从国金证券资管部分析师起步,最终在国泰基金成长为手握三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无独有偶,此前一个月,原红土创新基金经理王尚博也正式出任国光电气董秘,将工作重心转向投资者关系与资本运作。
基金经理跨界董秘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周期与岗位需求共振的结果。2024年A股IPO市场遇冷,全年新股发行数量与募资额同比分别下降近68%和82%,投行“无米下锅”的困境促使金融人才向外寻找出口。与此同时,董秘岗位对金融专业能力的要求正持续提升,资深从业者曾坦言,这一岗位需兼具研究员的行业洞察力、律师的合规意识与投行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基金经理在行业研究、估值分析与机构沟通上的积累恰好形成能力匹配。
对企业而言,聘任基金经理背景的董秘暗含战略考量。以罗欣药业为例,这家通过借壳上市的药企近年业绩波动明显,2025年上半年虽实现扭亏,但营收仍同比下滑14.45%,亟需通过专业资本运作改善局面。姜英在科技、消费领域的研究经验,或能为其原料药及多科室药品业务的价值传递提供新视角。国光电气选择王尚博,则看重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积淀,与公司主业形成协同。这种“产业+资本”的知识结构,正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助力。
不过跨界之路亦暗藏挑战。从姜英、王尚博的过往业绩看,其管理基金的任职回报均为负值,市场对其能否将投资思维转化为实务操作存疑。更关键的是,董秘需直面信息披露合规、监管沟通等刚性要求,这与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工作存在本质差异。正如时代天使前投行背景董秘朱凌波所言,从乙方服务者到甲方资本负责人,角色转换需要全面的思维重塑。
基金经理的跨界尝试已呈现多元化趋势。除董秘岗位外,2022年原东吴基金专户投资总监刘浩宇便加盟东华能源,投身氢能事业部的技术研发,将金融思维融入实业创新。这种跨越“资管-实业”的职业转型,既为资本市场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上市公司注入了多元视角。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并购重组与北交所发展正带来新机遇。基金经理跨界董秘的案例,或许只是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未来,随着企业对资本运作专业化需求的提升,更多金融人才或将突破职业边界,在实业舞台上寻找新的价值支点,而这种人才流动也将为A股市场注入更鲜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