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民营房企的债务重组进程始终备受关注。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民营房企的债务重组进程始终备受关注。10月16日,旭辉控股集团(0884.HK)发布公告,宣布将于10月31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审议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这一消息标志着旭辉在化解债务压力、迈向新发展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且坚实的一步。
此次旭辉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以“精准设计、多方兼顾”为核心思路,针对约81亿美元的境外债务,规划了一套科学且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方案中,现有债务将通过注销与置换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约67亿美元新工具与950万美元现金将替代原有债务,其中41亿美元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26亿美元以短、中、长期票据或贷款形式留债。这种组合式设计,既充分考虑了旭辉当前的偿债能力,避免短期内现金流承压,又为债权人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展现出对各方利益的尊重,预计将为公司减轻约14亿美元债务负担,大幅优化资本结构。
强制性可转换债券的创新设计,成为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其初始转换价定为每股1.6港元,较当前股价存在7倍溢价,既为债权人预留了可观的收益空间,也彰显了旭辉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信心。转股机制更是设置了自愿转换、分期强制转换、触发式转换三条路径,不仅保障了股权结构过渡的平稳性,避免股权过度稀释,还能通过股价触发条款,激励公司提升市场表现,形成“业绩提升—股价上涨—债务转换”的良性循环,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注入动力。
在这场关乎企业未来的债务重组中,旭辉大股东林氏家族的态度尤为关键。公告显示,大股东将超5亿港元的股东借款同步转股,并将持有的约400万美元现有票据全部转换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资金支持,更是“与公司同舟共济”的坚定表态,既向市场传递了对企业的信心,也为其他债权人吃下“定心丸”,有助于推动重组方案顺利通过,为企业凝聚起穿越周期的合力。
除了债务层面的优化,旭辉还同步规划了长期发展的“人才保障”。一项为期十年的股权激励计划将覆盖大股东与核心管理层,且授予条件与多项可量化业绩指标紧密挂钩。这一设计巧妙地将核心团队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既能在经营复苏期稳定团队,确保战略执行的连贯性,又能通过业绩考核倒逼团队提升经营效率,同时保障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为企业稳定转型筑牢根基。
事实上,旭辉在推进债务重组的同时,从未停下“保经营、促发展”的脚步。面对行业下行压力,公司积极通过资产出售盘活资金,2025年以来,先后完成永升服务股份、松江保障性租赁社区、重庆璟恩房地产股权等多项资产交易,为偿还债务、补充现金流提供有力支撑。在项目交付端,旭辉同样展现出强劲的执行力,2025年上半年完成约1.5万套物业交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超28.5万套,用实际行动兑现“保交付”承诺,维护业主权益与市场口碑。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债务重组与旭辉“二次创业”的新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早在2025年8月,董事局主席林中便在集团成立25周年之际提出,彻底告别“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旧模式,转向“轻资产、低负债、高质量”的新路径,并明确聚焦“收租、自营开发业务、房地产资管业务”三大核心板块,对标铁狮门、黑石等国际知名企业,计划三年内实现重新“站起来”。当前的债务重组,正是为这一战略转型扫清障碍——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减轻债务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拓展与经营质量提升。
从行业视角来看,旭辉的境外债务重组进程具有重要标杆意义。目前,旭辉境内重组已完成投票,此次特别股东大会的召开,意味着其境内外债务整体重组的主要前置工作已实质启动。若方案顺利通过,旭辉有望成为率先完成境内外债务整体重组的民营房企,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破局样本”,也将为房地产行业信心恢复、生态重塑注入积极力量。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正如林中所言,旭辉真正“站起来”还需三年时间。但从当前布局来看,债务重组的推进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稳定的交付表现、持续增长的租金及物业服务收入(2025年上半年分别达7.86亿元、33.75亿元),也证明其核心运营能力并未因债务压力受损。随着10月31日特别股东大会的临近,市场对旭辉的期待不断升温,若重组方案顺利落地,这家历经行业周期考验的房企,必将在“轻资产、低负债、高质量”的新赛道上,开启更具韧性与潜力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