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威尼斯电影节的掌声经久不息,49岁的舒淇在镜头前潸然落泪。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威尼斯电影节的掌声经久不息,49岁的舒淇在镜头前潸然落泪。这部让她情难自已的电影《女孩》,不仅是她从演员到导演的跨界之作,更是一场跨越十年的自我回溯。11月1日,这部凝结着她青春记忆与创作赤诚的影片将与观众见面,揭开一段关于创伤、救赎与成长的女性叙事。
《女孩》的诞生始于一场偶然的对话。2011年,舒淇向侯孝贤导演倾诉表演困惑时,被恩师一句"你想不想当导演"点醒了潜藏的创作欲。2013年拍摄《刺客聂隐娘》期间,侯孝贤再次鼓励她"从最想说的话开始写",这份嘱托成为舒淇十年创作路的起点。最初的故事雏形在岁月中反复打磨,剧本被无数次推翻重写,直到2023年威尼斯电影节担任评委时,全球佳作带来的创作冲动让她下定决心收尾——评委工作结束后,她留在米兰的酒店闭关13天,终于完成了这部酝酿十年的剧本。
影片将背景定格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基隆港,那个舒淇口中"灰蒙蒙的时代"。1976年出生的舒淇,本名林立慧,其童年经历与片中主角林小丽高度重叠:家庭暴力的阴影、母亲的无奈与严苛,十五六岁时因生活所迫离家闯荡的艰辛,都成为剧本的血肉。故事里,小丽每晚躲进衣橱入睡,噩梦中总有扼住喉咙的大手;现实中,舒淇曾坦言童年的恐惧与阴影伴随多年,拍摄这部电影成为她与过去和解的方式。
在这段压抑的成长岁月里,转学生李莉莉的出现如一道光闯入小丽的生活。她带着海外归来的阳光与傲气,给小丽穿新衣、化浓妆,带她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舒淇却在导演阐释中揭开残酷真相:"现实中怎么可能在学期末还来转学生?莉莉是小丽的幻想"。这份虚构的救赎恰是影片的深意——女性的力量终究源于内心,即便身处黑暗,也要为自己点亮微光。
影片对母女羁绊的刻画尤为细腻。汤毓绮饰演的母亲阿娟,白天在发廊忍受骚扰,夜晚做手工贴补家用,将生活的失意化作对女儿的严苛。钱包少钱就体罚小丽,忘带午餐便当众掌掴,这样的母亲却让舒淇在监视器前泪崩:"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她,身负重任的女人有多坚韧"。影片结尾,成年小丽回家探望母亲,一碗素面下肚,千言万语化作沉默的泪水,这份"不和解"的结局,藏着舒淇对亲情最真实的体悟——有些伤痛不必强求原谅,成长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为呈现这份细腻,舒淇集结了华语影坛的金牌班底:监制叶如芬、摄影指导余静萍、剪辑指导张叔平、声音设计杜笃之等保驾护航,演员阵容则囊括邱泽、汤毓绮、白小樱等实力派。作为演员出身的导演,舒淇有着独特的体贴:拍摄家暴等高强度戏份时,会提前构建安全表演环境;给新人白小樱讲戏时,常常红着眼眶"情绪all in",甚至亲自示范表演。邱泽坦言"跟她工作很有安全感",而白小樱则称导演的示范让她"醍醐灌顶"。
从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首映落泪,到多伦多电影节的温情分享,再到釜山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女孩》的国际旅程载满认可。舒淇说拍这部电影是"善念",希望阻止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轮回,让女性跳出束缚找到快乐方式。当被问及49岁转型是否太晚,她笑着回应"正是闯的年纪"。
这部在酒店完成的剧本,如今即将走向银幕。舒淇用十年时光证明,好的创作从不怕等待。正如片中飞出书包的红气球,承载着小丽"羽翼丰满、飞出天际"的渴望,也象征着舒淇在导演领域的新生。11月1日,这场跨越时光的自我对话,终将与更多观众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