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赛道上,兴业银行再添关键砝码。
![]()
出品|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赛道上,兴业银行再添关键砝码。11月16日,全国首家股份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在福州正式揭牌开业,这家注册资本达100亿元的专业化机构,既是兴业银行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新载体,更标志着该行科技金融战略打法迎来实质性升级,以创新金融工具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长效动能。
作为市场化债转股改革衍生的特色金融业态,AIC自2016年政策破冰后逐步落地,2017年五大国有银行率先设立相关机构开启试点,而股份制银行阵营的布局则迟迟未有突破。兴业银行早在2018年便敲定战略方向,其董事会审议通过出资10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兴银投资的议案,锚定债转股业务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目标提前蓄力。2025年监管政策进一步放开,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文扩大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兴业银行随即抢抓机遇,5月率先斩获股份制银行AIC筹建批复,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筹备全流程,11月7日再度拿下首家开业批复,“兴业速度”背后,是该行对政策导向的精准把握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决心。
落地后的兴银投资,以市场化债转股为主业,聚焦三大核心领域精准发力:助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存量产能优化提质;赋能新兴产业规模壮大,以“耐心资本”身份护航企业产能扩张,加速新型支柱产业成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赛道,提前锁定科技创新核心增量。按照监管要求,兴银投资还将设立股权投资子公司,重点攻坚“硬科技”领域,针对性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为兴业银行科创金融发展构建“主业+子公司”双轮驱动格局。揭牌当日,兴银投资便收获颇丰,不仅与4家头部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还与12家企业敲定项目合作意向,签约总金额突破100亿元,开业即起势,彰显市场对其业务布局的高度认可。
此次AIC牌照落地,更是兴业银行打造科技金融“第四张名片”的关键支撑。此前,该行凭借“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特色名片站稳股份行差异化竞争赛道,近年来持续加码科技金融布局,成效已然凸显。截至2025年9月末,兴业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攀升至1.13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达17.70%,大幅跑赢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增速更是高达28.4%,既精准匹配优质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又实现“高增长、低风险”的良性发展,为科技金融业务拓展筑牢基础。
AIC的补位,让兴业银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再上台阶。兴银投资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服务对象,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向,资金可直接对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转化、产能扩张等创新环节,填补科创企业成长关键阶段的资金缺口。依托AIC的股权投资优势,兴业银行升级“投贷联动”模式,构建起“股权融资+债权贷款+产业赋能+风险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打破单一融资服务局限。同时,兴银投资联动母行庞大客户网络与属地资源,为被投企业搭建产业合作桥梁,既满足科创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更通过资本绑定深度参与企业成长,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同共生。
尤为关键的是,AIC的长期资金属性与科创企业发展周期高度适配。科创企业研发、转化、成长周期长,对长期稳定资金需求迫切,兴银投资凭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可提供契合科创企业发展节奏的“耐心资本”,破解短期资金难以匹配长期研发的痛点。加之政策支持下,AIC可通过母行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获取低成本资金,进一步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为科技创新减负增效。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背景下,2024年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52%,同比下滑17个基点,传统信贷业务收益承压,AIC牌照成为银行拓展新增长曲线的重要抓手。对兴业银行而言,兴银投资不仅能带来债转股、股权投资等直接项目收益,更能撬动综合经营效益——通过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延伸获取交易结算、工资代发等业务,沉淀低成本存款,拓展中间业务收入,为营收增长开辟新空间,依托母行“项目、资金、风控”三重优势,AIC有望成长为该行全新业绩增长点。
当前,“十五五”规划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明确提出推动金融机构与产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广投贷联动模式、培育“耐心资本”支持早期科创企业等部署,为银行科技金融发展指明方向。兴业银行率先落地股份行首家AIC,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精准呼应,更是自身差异化发展的主动突破,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深化科技金融布局,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业界普遍认为,兴银投资的开业运营,将进一步强化兴业银行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推动该行以更全面的服务体系、更充足的资本支持赋能科创企业,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新动能,也为股份制银行布局科技金融、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