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2000亿,“眼科茅台”难回巅峰?

摘要:市值蒸发2000亿后,“眼科茅台”难回巅峰?

市值蒸发2000亿后,“眼科茅台”难回巅峰? 

5月9日,“眼茅”爱尔眼科大跌10.7%,令投资者惊愕。

爱尔眼科是资本市场知名牛股,2009年上市以来,其市值从69亿元最高暴涨至3900多亿元。创始人陈邦也从3万元起家,一度做到身价千亿,怒夺湖南首富。  

自2021年7月以来,爱尔眼科股价持续下跌,如今跌幅已超50%,市值蒸发2000多亿元。 

全球加息时代,业绩连年增长的眼茅,也被惨烈抛售了? 

壹 

必须肯定的是,即便经历疫情洗礼,“眼茅”业绩仍旧抗打。 

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主营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 

2009年,A股创业板诞生,资本嗅觉敏锐的创始人陈邦果断推动爱尔眼科上市,成为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以及“民营眼科第一股”。  

上市10几年来,爱尔眼科业绩呈现波澜壮阔的高增长:2009—2020年,其年营收从6亿元暴涨至119亿元,净利润从0.9亿元涨到17.2亿元。 

优异的业绩增长,让爱尔眼科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公司上市时市值仅69亿元,到2021年最高逼近4000亿元,被称为“眼科茅台”,陈邦个人还曾以以1000亿元身价登上《2019胡润百富榜》。  

2021年年报显示,爱尔眼科实现营收150亿元,同比增长25.93%;净利润23.23亿元,同比增长34.78%。 

至此,爱尔眼科实现上市以来业绩13年连涨,无惧疫情影响守住“眼茅”地位。

 爱尔眼科年报显示,目前其医疗网络已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欧洲、美国、东南亚。截止2021年底,公司境内医院174家,门诊部118家,去年其门诊量1019.61万人次,同比增长35.07%;手术量81.73万例,同比增长17.64%。 

疫情持续反复,爱尔眼科业绩仍能保持较好增长,直接刺激就是疫情。 

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人类生活方式已被改变,宅经济、线上办公等趋势加剧了用眼强度,进一步影响视力,眼科手术也随之增长。尤其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长期因素则来自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67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8.9%。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年龄相关性眼病患者正不断增加。 

业绩13连涨,为何股价又暴跌? 

因为眼科行业长期趋势虽然向好,但爱尔眼科的股价已严重透支预期。 

正因眼科确定性高,资本市场素有“金眼银牙”说法,给眼科公司的估值也高得离谱。

 2020年A股基金抱团牛市中,爱尔眼科估值一度被炒到200多倍。即便经历2021年以来的惨烈杀跌,其市盈率仍高达76倍,相比之下茅台本尊市盈率才39倍,可见泡沫之大。

此前软银愿景基金巨亏1400亿时,我们说过随着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全球大放水时代正式结束,高估值股票正迎来惨烈抛售。 

流动性收紧的时代,任何高估值公司都将经历一场估值回归。 

理性审视爱尔眼科后,未来股价即便重回上升趋势,也很难再现200多倍的泡沫性估值。 

贰 

比起估值过高,爱尔眼科的商誉风险才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普通眼科企业按部就班不同,爱尔眼科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主要通过大举并购而来。 

其引进社会资本,在上市公司之外成立并购基金,通过基金收购、投资一些质量不错的医院进行培育。 

等这些小医院业务成熟、利润上来后,再卖给上市公司爱尔眼科,而爱尔注入优质资产后业绩增速大幅提升。 

爱尔并购有多疯狂?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其已参与7支收购基金运作,管理资产规模达74亿元,并购了大大小小300多家医院。  

2021年12月17日,爱尔眼科还公告称拟用5.01亿元收购义务爱尔、沅江爱尔等14家医院部分股权。  

并购来的医院并非完全能盈利,很多仍处于亏损状态,这导致爱尔眼科大举扩张中留下高达46亿元的商誉。 

商誉越高,则减值、业绩爆雷风险越大,这也是机构投资者暂时规避爱尔眼科的原因。 

除了商誉风险,爱尔眼科的并购模式还存在贴牌质量风险。 

爱尔眼科允许参与投资、设立的医院使用公司指定商标及“爱尔”字号,而这些医院是独立运营,不属于上市公司子公司,不由上市公司控制或管理,也就是贴牌经营。 

贴牌式扩张虽然见效快,但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比如因为执行不到位、操作失误、 理解不当等原因,无法达到爱尔眼科提出的运营标准,贴牌医院容易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 

提及眼科医疗纠纷,自然绕不开“艾芬事件”, 

2021年1月,艾芬与爱尔眼科的医疗纠纷曾刷屏网络。艾芬称在武汉爱尔眼科自费2.9万治疗白内障,不但没治好反而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险些失明,而且术前医生未仔细检查眼底,事后多次复查也不规范,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爱尔方面经过调查回复称:艾芬右眼视网膜脱离与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双方就此陷入僵持。 

艾芬至今已维权1年多,双方仍未达成和解。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武汉爱尔眼科,近年来贵阳市、玉溪市、太原市等多地的爱尔眼科医院都曾陷入医疗纠纷,并被患者告上法庭,最严重的患者手术后落下八级伤残。 

抛开频发的医疗纠纷不谈,但从爱尔眼科的研发投入也能看出端倪。 

作为头部眼科机构,爱尔眼科研发投入比例很低,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其研发费用为0.97亿元、1.5亿元、1.6亿元、2.2亿元,在营收占比均不足2%。 

低研发、高商誉,却成为估值76倍的“眼科茅台”,真的合理吗?

内容来源: 东文财经

作者: 蒋东文


注:本文转载自 东文财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