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铁饭碗”出炉!这届年轻人,嗅到不寻常信号

 

否极泰来。

1

“中国十大铁饭碗”

每次看刘慈欣的《三体》,我的脑海中都会涌现一个疑惑——

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这个一度让我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的终极问题,这一届网友给出了答案——

铁饭碗。

 

上面这张图,这几天在网络上到处流传。网友们说,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十大铁饭碗”。

“铁饭碗”,从字面上看是铁铸的饭碗,异常坚硬,难以击破。进而引申为那种非常稳定的职位、几乎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

在很多老一辈人眼中,铁饭碗是有魔力的。若捧得此碗,便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捧不得此碗,便意味着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一生不得安宁。

上面这张图里,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职业,国家烟草、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它们之所以赢得大家的青睐,稳定之外,还在于高福利。

就拿图中排在第一位的国家烟草来说。时代周报此前的一篇报道中,一位某三线城市的卷烟厂员工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

“新人税前年薪也有15万元,也会有每日包吃两餐这样的福利。”

三线城市,税前年薪15万,每日包吃两餐,这是一个新人的待遇。换算下来,1.25万/月,哪怕是在一线城市,这个工资也着实不低。

无独有偶,此前财政部网站披露的信息也显示,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8.67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天津年均工资最高,2019年均在10万元以上;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居前三的则是北京、上海、广东,2019年年均工资均在6.2万元以上。

哪怕是“钱途无量”的IT行业,2019年均工资也只是16万元左右。

在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的当下,中国烟草的工资着实令人仰望。

烟草公司的福利还不止于此。高薪之外,它们还为员工缴纳六险二金、年终奖,应届异地学生还能拿到为期两年的住房补贴。

如果加上这些隐形福利,这个数字恐怕还要更高。也难怪有人说,在一些地方,烟草公司的待遇比公务员还要好。

在996、加班、裁员习以为常的就业环境对比下,工资高、福利好、铁饭碗的卷烟厂简直是人间福地啊。

这种高福利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利润。

烟,不是谁都可以卖的。在绝对的垄断地位下,中国烟草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不是石油公司而是烟草公司。在中国烟草眼里,沙特阿美也不过是个“小弟弟”。

以2017年为例,中国烟草卷烟销量4737.8万箱,实现税利总额11145.1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对比同时期A股企业,中国烟草的净利润,相当于——

3.9个宇宙行,或者11.1个中国平安,或者15.9个中国石化,或者30个万科A,或者38.4个贵州茅台。

 

从2015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均在1万亿元左右,2019年更是创下新高,达到117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超过6%。妥妥的纳税杠把子!

而撑起中国烟草如此庞大利润的,是我国多达3.5亿的烟民,这个数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25% ,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多。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每个铁饭碗背后,都有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行业。

2

年轻人,涌向体制内

这届年轻人对“铁饭碗”的向往,不止停留在嘴上,他们的身体也很诚实。

看看下面这张图——

 

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哪个高校的博士后录取名单,这清一色的博士生,都能组一个研究院了。但你很难想象,这是广东省一个偏远县城的人才引进名单。

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个县城共收到800多份简历,最终入选名单里——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有3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0多名。

而且毕业院校大多都是国内顶尖的大学,或者海外著名高校。由于高材生的扎堆涌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也因此火爆全网。

小县城体制门槛被挤破的背后,一条更长的队伍,还在盘旋。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了200万,报录比达到68:1。28年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从490人增长到31242人,增长了64倍。报名人数从4400人增长到212.3万人——

增长了482倍。

 

年轻人对体制的渴望,不仅体现在国考上。根据米宅的梳理,和体制沾边的工作,都迎来了爆发——

2021年省考人数537万人,2022年预计更高;

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1100万人,4年时间翻了近4倍……

疫情后,这届年轻人早已嗅到风声,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判断。

2021年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去往体制内的毕业生占到近七成。天之骄子,也爱体制内。

西藏阿里地区的邮局某个岗位,只招1个人,但有2万多人报名。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编制,他们愿意去到中国最艰苦的地区。

在河南,漯河卷烟厂的招录公告上,出现了985/211的金融学毕业生,他们的应聘的岗位,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也就是卷烟丝。

 

更夸张的是一家山西省和昆明卷烟厂共同建立的烟草公司,22个生产操作岗名额甚至招了18名研究生,4名本科,研究生率高达81%。

而且,这些名校的学生,都是自愿来的。换句话说,别看是个卷烟丝的岗位,一般人抢都抢不到。

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更早的时候,2015年底,4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了青岛市南区的事业编环卫工。他们每天清晨出门,傍晚收工,和普通环卫工人一样扫街、巡查路面。

这支看不到尽头的队伍后面,还涌动着乌泱泱的人群。

与此同时,很多魔幻的现象随之出现——

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学的博士王梦珍,成功获得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曼彻斯特大学硕士,考取了崔各庄地区的“城管监察岗”……

 

这些高材生,很多人期待他们去国家一线科研场所,攻坚“卡脖子”技术,但他们却毅然选择留在小县城里奋斗,或者扎根最基层。

改革开放40多年后,“铁饭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吃香了。

3

求稳背后

年轻人挤向体制内,倒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有着现实的考量。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

在就业这个大市场上,从供给端来看,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

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裁员已是家常便饭。之前的互联网、教培、电商已经走过一轮了,光K12行业的大迁徙,就让1000万+从业人员陷入阵痛与迷茫。那些互联网大厂,也开始玩起了“滚动式裁员”。

就连制造业翘楚美的,也陷入了裁员风波。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和一位被裁员工的隔空对话还上了热搜,被网友称为“像是一次你死我活的爱情”。

 

一边是高达2亿的灵活就业人员,一边是接连不断的裁员,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奔向了体制的门外,排起了长队。

导致这种局面的背后,有疫情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经济数据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销售面积等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官方制造业PMI为47.4,较3月回落2.1个百分点,已经跌至荣枯线以下。

 

再看地方,4月份深圳的财政收入只有255.3亿元,同比下降44%!这不是个例,从目前公布了财政收入数据的城市来看,有不少城市下跌幅度都达到30%以上。上海4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更是同比下降了61.5%。

搞得胡锡进一个媒体人,都出来担忧经济了。

但疫情终将过去,对年轻人“求稳”这件事来说,根源还在于就业大环境变了。

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

被裁员的互联网人去开滴滴送外卖,毕业生疯狂挤向体制内,本质上都是这个原因,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过去40年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翻了整整70倍。20年前,如果你是一个硕士毕业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无论是进入高校、事业单位还是国企,硕士文凭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如今,这样的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连博士都开始慢慢卷起来了。


 


▲图源清控至道教育

这样的局面下,稳定且福利好的“铁饭碗”,自然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4

尾声

美团王兴有一句“神预言”曾广为流传——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结合这几年的经济形势,很多人说,这个段子好像应验了。年轻人纷纷挤进体制内,似乎也为这个预言做了注脚。

但我却认为,这个看法太过悲观了。

很多事情,从历史中都能找到答案。以当下汹涌的裁员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裁员潮。

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国企员工下岗。

第二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大量实体企业受到重挫,破产裁员。

第三次,2016年,O2O行业大面积阵亡,企业出现裁员潮。

第四次,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餐饮、旅游、外贸等行业一度陷入停滞,大量企业只能裁员。

第五次,就是现在了。

回过头来看,历史上的每一次裁员潮,都很难捱,但这背后往往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一次裁员潮,无数下岗工人被迫走向市场,反而掀起了一轮“全民创业造富”的大风,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实体失落,却促使了互联网的崛起,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走到了世界前列。第三次,互联网直播兴起。第四次,疫情之下,在线产品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而这一次裁员潮背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科技爆发时代。

过去一年,反垄断、压制无序资本、去杠杆成为主流,消费互联网、平台经济、课外培训、网络游戏……统统成了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等行业却迎来了政策的春天。

打破内卷,高材生们才能走出体制内,缔造新的科技时代。而打破内卷的唯一方式,就是走向创新!

历史一再证明,巨大的震荡背后,往往孕育着新的潮流。换句话说,一轮新的产业机遇,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永远记住,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