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封第一天!烟花飞舞,外滩拥堵,任务依然艰巨

 

那个熟悉的上海,回来了。

1

上海,重新躁起来

65天。

这是上海在这轮疫情沉寂的时间。静止两个月后,上海的疫情曲线终于从高空回到平地。

2022年3月28日,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封控。2022年5月31日,上海宣布从6月1日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整整65天之后,上海终于迎来了“自由”时刻。

上海人内心的激动不难想象,那种封在家里的感觉,谁经历过谁知道。

昨天晚上,其他城市在高喊六一儿童节快乐的时候,上海人在群发新年祝福——

 

有的人更猛,开起了香槟,放起了烟花——

 

零点钟声刚响起,宝山区上海馨家园,居民们准时走出小区,在街头分享激动的心情。

 

上海所有地铁线路恢复正常运营,久违的人流再次出现——

 

在上海街头,市中心部分道路已重新出现拥堵,但很多人表示“哪怕堵车也不生气了”。

 

很多商铺都恢复正常营业,最忙的得数理发店,等待时间普遍在1个小时以上。

曾经那个热闹的外滩,也慢慢回来了——

 

更多的上海人,迫不及待赶去公司,他们恐怕是人生第一次如此想要上班。

上海全面“解封”第一天,大家都想出来看看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感受那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2

上海,不能再安静下去了

随着疫情的平复,上海的解封早有征兆。

5月16日,上海就正式发布了解封时间表——

 

尽管这个解封比原计划迟到了一个月,但依旧令魔都人民振奋。因为这意味着,可以重新走出小区、走上街道的日子,终于来了。

沉寂两个月的代价,上海统计局发布的4月经济数据已经列出来了——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1.5%。税收大户烟草制造业,更是降了99.5%。

 

消费、投资、房地产……统统都在下降。

 

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预料。一个全年GDP高达4.32万亿元的超级经济体,一旦停止摆动,震动不言而喻。

对中国制造来说,上海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芯片产业——

全国1/4的芯片产业规模在上海,这里集聚超过700家行业重点企业,被称为中国“半导体第一城”。和硕、广达、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日月光等多家企业都在当地有工厂。

人工智能产业——

根据大猫财经统计,现在上海有1149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总产值2246亿元。

医药产业——

去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全球前十名药企龙头,有8家的中国总部都在上海。

卫星导航产业——

上海高泾支路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汇聚了国内最有名的北斗导航研发企业。比如上海司南导航卫星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导航产品和软件,已经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无论是钢铁、专用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还是生物医药、5G、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上海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几乎都站在产业链上游,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上海的重要性以制造为基础,但远不止于制造。

看经济规模——

2021年上海GDP高达4.32万亿,是深圳的1.4倍,接近“杭州+南京+合肥”的总和,相当于4个西安、6个长春。

看财政收入——

上海是全国财政第一大市,2021年国内税收高达1.53万亿元,接近深圳的2倍,厦门的11倍。在全国财政转移支付上,上海也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是当之无愧的“现金奶牛”。

看运输能力——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2021年占全国总吞吐量近17%。上海还是第三大国际空港,2021年,浦东机场出入境货机7.8万架次,进出口货邮吞吐量373.06万吨。

 

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约一半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上海口岸来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看金融地位——

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居全球第三位,是深交所的1.3倍。筹资额、股票成交金额分别居全球第一、第四位。债券市场托管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也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居全球第一位,已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我列举的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排行榜上,上海排第9,紧随其后的是香港。

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更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世界的上海。

“如果上海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

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解封是必然,上海不能再安静下去了。

3

挑战依然艰巨

上海正在逐步解封,但过去两个月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人没有忘记。

他们不会忘记,这里的蔬菜价格一度飞上天际,守在各大抢菜APP前也不一定能抢到。

他们不会忘记,明明外省的支援物资源源不断,但似乎看不到它们的踪影。却看到大量新鲜的物资,被丢弃在垃圾桶和荒郊野外。

他们不会忘记,一位老人和居委书记的对话,老人反复询问“我受不了了,就不能救救我们吗?”得到的回复是“我真的无能为力”。

他们也不会忘记,一个叫常艳青的“奇人”,公司刚成立5天,就进入了保供名单。而且在封控期间,她能短时间内轻松开出5家公司。这般神通,连阿里京东看了都要沉默……

数天前,上海解封第一阶段的时候,有些人第一时间就离开了上海。

 

尽管要找黄牛高价抢票,要徒步几十公里,要在公路桥下搭帐篷,但他们还是希望尽快离开,因为他们等太久了。与此同时,一些新闻资讯平台还传出消息——

逃离上海的人,主要涌向了广州。

根据笔者的查证,这是一个被放大的新闻,信息源新华社的报道原文写的是——

目前上海主要恢复了武汉、天津、西安、昆明、南昌、厦门、广州南等方向列车。

第一批离开上海的群体,也主要是外地来沪人员、提前放假的上海大学生和返乡打工人。

尽管是一场乌龙,但我也在想,为什么大家下意识地认为,从上海解封后出来的人,会去往广州?

我想,除了新闻提到的关键字眼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广州过去一段时间的抗疫表现,确实值得称道。当下的时刻,一座令人安心的城市,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向往。

从心底来说,全国人民都希望上海早日恢复正常。

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金融、外贸、航运中心城市,还长期是中国第一大制造强市,又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甚至有人说,上海就是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

但从这次疫情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上海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没有完美的城市,只有不断进化的城市。有一句话对上海同样适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