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在高处,张磊不胜寒

摘要:6月28日,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罕见现身一场峰会并发表演讲。

6月28日,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罕见现身一场峰会并发表演讲。

QQ图片20220630100547.png

演讲中,张磊透露出对碳中和领域的关注。并表示,前几天,高瓴首只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总规模逾40亿元人民币。

对于此前高瓴裁员、撤出中国的传闻,张磊并没有给出回应。

6月以来,关于高瓴资本裁员、撤出中国的传闻甚嚣尘上。

传言中,“消费组全裁、TMT优化”的计划,不仅对高瓴资本内部是一个大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个投资界对上述行业的态度。

除了裁员传闻外,高瓴正逐渐撤出中国,未来重心将放在新加坡和日本,张磊已经离开中国到新加坡,甚至“高瓴亏损超300亿美元被清算”等传闻,也在坊间流传。

尽管高瓴很快否认了传闻。但受新冠疫情、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影响,高瓴资本投资标的数量和投资金额双双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昔日创投明星高瓴资本及掌门人“中国巴菲特”张磊身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

项目少了,高瓴频频“求钱”

6月以来,高瓴资本一直在和外界的各种传言交锋。

先是裁员,传言中的计划是“消费组全裁,TMT组优化以及转去看科技”。

其次是高管离职,高瓴资本合伙人、创投新兴消费品牌及服务团队负责人曹伟将于6月30日离职,高瓴PE消费组面临一拆三,消费To C团队基本裁撤。

对于以上传闻,高瓴资本均予以否认,并对外回复称,“曹伟一直都是高瓴合伙人,合伙人黄立明的负责领域也没有变化,完全不存在重心转向美国一说。”

传言到底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尚未可知。

但一个事实是,高瓴上半年业务上的确收缩了不少。

《凤凰WEEKLY财经》根据天眼查信息不完全统计,2022年,高瓴资本近半年时间里共完成12个项目投资,主要方向放在了半导体、机器人以及光伏赛道。

这一数据,还不到去年同时期的一半,2021年上半年,高瓴资本投资项目共31例,2021年一整年投资项目共53例。

此外,成立于2022年、主投早期项目的VC——高瓴创投在今年上半年共有54个投资项目,相比于去年同期投资项目数量也有所减少。

一面放缓投资的脚步,另一面也同步开启了退出行动。

此前,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高瓴资本近期频繁就旗下一些项目寻找买家接盘,且项目规模较大。

有业内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其透露,这段时间高瓴交易存量资产的需求很频繁,即通过S基金的形式迅速出手。

在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S基金是专门从投资者手中收购另类资产基金份额、投资组合或出资承诺的基金产品。简单来说,S基金等同于接管投资者手中的基金份额,同时转让相关收益,让投资者在项目还没到期的时候,通过转让提前获取流动性。

类似的交易是为了尽快回款,势必要让出一些套利空间,甚至是让出已有的收益。

对此,高瓴回应称,S基金是其新策略,正在组建S基金团队。对于高瓴长期看好的领域,其既做股权投资,也购买二手资产。目前,高瓴正在与地方引导基金合作,推进S基金落地。

不论是投资项目缩减,还是利用S基金退出项目,高瓴显然对现金有了更大的需求。

钱紧了,收益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据价值大师的数据预估,2022年初至今,高瓴资本在美股市场的投资回报是-35%,亏损金额或超22亿美元。

被神话的张磊和高瓴

投资圈,一直很擅长造神。

张磊即是如此。直到现在,张磊投资腾讯、押注京东的事迹仍旧为圈内人所津津乐道。

2006年,彼时的张磊刚拿到耶鲁大学捐赠基金2000万美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创办高瓴资本也仅一年时间。在多番调研之下,张磊选择在单笔限额内,把最大的一笔投资押注了腾讯。

这一行为,一直被外界解读为“赌博式投资”,因为当时的腾讯,也刚刚上市两年,市值不到20亿,QQ用户还处在三低阶段(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不知道腾讯的未来。

也正是这一次“豪赌”,让张磊即便是多年后,也能参与到腾讯的高层会议,甚至牵头促成了腾讯和京东的合作。

真正将张磊送上神坛的,是投资京东。

2010年,电商赛道上,淘宝天猫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京东却特立独行地做起了自建物流和供应链的重资产电商。

当时,投资圈更盛行的是“投轻不投重”观念,唯有张磊,历经多次调研,选择投资。

在互联网的东风下,腾讯和京东的快速崛起,让张磊赚的盆满钵满,投资回报率甚至一度高达52%。

2014年,京东成功上市,张磊和高瓴资本在投资圈声名大噪。

自高瓴成立后,张磊就开始对TMT等互联网和新经济产业展开大举布局,投资的企业包括: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美团、ZOOM、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导体等。

2017年12月,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张磊与马化腾、王兴等众多企业家共进晚餐

回头来看,张磊的成功其实更像是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最盛的年代,张磊踩准时机,敢于下注。伴随互联网发展而生的TMT项目,成了各大机构争相追捧的“弄潮儿”,也是在TMT赛道上,张磊被捧上神坛。

在国内各个颠覆人们日常生活的企业背后,都可以看到高瓴的身影,包括美团、拼多多、百度、携程、蔚来、链家、爱奇艺、Keep、货拉拉、怪兽充电等。

2020年,高瓴资本迎来最高光的时刻。高瓴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650亿美元左右,在A股市场为投资人累计创造了约45倍的回报,15年期间年化复合回报率约33%。

张磊还在《价值》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做时间的朋友”,成为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三千弱水,取一瓢独饮”是张磊的另一个习惯性操作。

最风光的时候,只要是高瓴选中的企业,必然是重仓买入,重仓后股价就持续上涨。

从2013年到2020年,高瓴重仓好未来后,好未来股价暴涨20倍。有意思的是,此前一直高喊“教育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的张磊,却在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前,成功逃离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项目。

不过,到了2022年,张磊和高瓴资本便为重仓的自信心买了单。

一旦环境变化,重仓投资也会将风险放大数倍。

在A股,仅格力一笔投资,在不计算分红收益下,高瓴资本浮亏就超百亿。2019年,高瓴旗下基金“珠海明骏”以46.17元/股的价格受让了格力15%的股份,高瓴成为格力第一大股东,目前,格力股价已跌至35元以下。

当然,市场上还有另一种声音,不应该用短期的价格变化否认被投企业的长期价值,做时间的朋友的张磊,以及践行长期主义的高瓴,在市场起伏中,依旧还在前行。

只是,相比于2020年被镁光灯追捧而言,如今张磊很少公开现身,回到最初成立高瓴时一般的低调。

作为曾经投资风向标的高瓴,以稳健投资、长期主义闻名的张磊,在裁员、浮亏的传闻下,跌落神坛。

TMT时代远去,高瓴如何转弯?

时代的一粒沙,曾经落在张磊面前,让张磊点石成金。

如今,17年过去,时代的一粒沙,却成了压在高瓴和张磊身上沉重的山。

谈及高瓴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作为创投领域的龙头企业,高瓴资本的表现很难一概而论。就裁员传言本身来说,裁员完全可以是企业面对全球近期流动性逃离大类资产市场的一种自然反应。其次,TMT赛道在境外尤其是美国遭遇广大投资者的抛售是近期的一种常态。

不论张磊与高瓴的裁员传闻是否属实,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是,TMT的存在感在投资圈逐渐弱化。

TMT也曾经是一个风靡一时的词汇。TMT最为风光的时候是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带火了TMT。

业内曾有过这样的故事,时间拉到2010年前后,当时只要项目中出现TMT的概念,投资人就会蜂拥而至,媒体也会争相报道。当时的TMT和现如今的元宇宙一般无二,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就这样一个曾经被追捧的赛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等概念层出不穷,TMT的热度开始下滑。

此前 ,就有媒体报道称,成立6年的VC机构,早年以TMT投资为主,今年3月份也开始对TMT组做了新的调整。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下一代互联网概念盛行的现今,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机会,投资机构去寻找新时代下的新的项目也是正常现象。”中国文旅创新创业智库丛书总编张德欣谈道,“我个人认为TMT赛道不会消失,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赛道,因为现在的元宇宙、Web3.0,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TMT与新兴技术耦合出的新赛道。”

这背后,也与投资大环境关系密切。

清科研究中心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155起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金额为1968.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1%。

从数据来看,一季度整体股权投资市场处在严峻的下行期,投资标的数量和投资金额双双下降。

创投行业大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全球经济扩张,以及监管环境宽松的时期。

在财经评论员张雪峰看来,由于全球经济有出现收缩的迹象,这种趋势蔓延到全球各国,各行各业监管部门为了防止这种冲击,使得经济能够软着陆,会出台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把“防风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面,这种经济环境以及监管环境对创投机构以及被投企业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此外,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创业项目也在锐减。“活下来”是各企业在大环境下无奈却现实的目标。

投资大环境下行背后,赛道的选择则更为关键。目前,与TMT赛道的冷却不同的是,新能源赛道、医药赛道、芯片、元宇宙甚至最近被多次提及的Web3.0仍旧是热火朝天。

即便是高瓴资本缩减投资项目的背景之下,半导体、机器人以及光伏新能源等赛道上仍能够看到其身影。

高瓴创投的公众号曾发文称,将主要专注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软件服务和原发科技创新、消费互联网及科技、新兴消费品牌及服务四大领域。

“在监管趋严、投资下行期的环境下,对于创投机构也是一种考验,大浪淘沙,历史会选择那些真正符合历史规律的机构,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现阶段的情况只是整个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张雪峰说道。

只不过,对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高瓴来说,每一次决择,都是对声誉和前途的大考。

内容来源: 凤凰WEEKLY财经

作者:苏舒


注:本文转载自 凤凰WEEKLY财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