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和八马,喝了口茅台掉进小罐茶的陷阱里

摘要:这些年,商业媒体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纷纷成立了酒业频道。就足以说明,酒类行业有大水大鱼,至少广告和营销的费用很充足。

这些年,商业媒体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纷纷成立了酒业频道。就足以说明,酒类行业有大水大鱼,至少广告和营销的费用很充足。

QQ图片20221014094037.png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茶叶行业,比酒业行业,似乎更加注重高举高打。在这两年的诸多论述中,都有人试图把竹叶青等定义为“茶中茅台”,以彰显它们的吸金能力。

虽然从市场最终的反应来看,似乎都难以名副其实。但这似乎也没有阻止新的追随者加入,比如八马茶业。

常言道,茶酒不分家。为什么酒类频频出现产品/品牌黑马,而茶叶就很难出现体量与之相近的品牌呢?

这其实反映了茶叶行业的症结,在原来的套路玩遍后,似乎很难再找到比小罐茶模式更好的打法——产品标准化,价格透明化,线下店铺增加品牌溢价。

01

被困于传统思维中的茶业

茶叶行业,在短暂的品牌创新后,似乎就没有更大的动静了。甚至,茶叶行业,似乎呈现出一种格局,那就是很难突破作坊式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越是作坊式的生产和销售越能保证相对价格的优势。

在小罐茶为代表的新品牌出现之前,茶叶企业的努力方向是玄学。不但热衷于给消费者讲各种历史和文化,甚至还会创造“生普”、“熟普”这样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茶叶的消费就变得非常两极分化。有消费能力的,愿意听故事的,需要各种“伪知识体系”给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加持的用户,就在高消费的场域里冲浪,在社交装逼的路上越走越远。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喝茶其实都不是一种刚需。

茶叶行业,自小罐茶肇始,虽然也有竹叶青、八马等跟进,但始终营造不出咖啡行业的热闹。甚至,很多消费者,在供应茶饮的咖啡厅,对茶水的价格敏感度也更高。一杯咖啡三四十块钱,用户会觉得物有所值,但是对于茶水,就觉得有点亏。

我们从沟通对话的诸多用户中提取的观点和结论是:用户会感知到咖啡制作的过程,但对于茶水,顶多就是一个冲泡而已,而且咖啡的料更足。对于资深的咖啡爱好者而言,他们认为,咖啡的价格高低和品质好坏,是有清晰的界定和评判标准的。

对于茶叶行业的困境,套用一个熟悉的概念,那就是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认识还停留在花活的阶段。深潜atom之前分析过,小罐茶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其实是想打造像茅台一样的社交货币——无论是自己消费,还是送礼,都会让用户觉得自己很有面子,很有获得感。

但茶叶行业完全高估了自己,不仅仅是产量和工艺,更重要的是茶叶也无法负载高端酒品最重要的经济学价值。

后疫情时代,茶叶行业的打法,尤其是线下门店的成本和投入,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这三年内新开的门店,经营压力更大。

02

什么才是茶叶的深加工

那么什么才是茶叶深加工的正途?毋庸置疑,当然是快消品赛道。无论是主打茶包的雀巢,还是做茶饮的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和元气森林,其增长都是有目共睹的。东方树叶甚至在新近推出了900ml的大瓶装。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它们都解决了各种场景下,不同的用户想要轻松饮用茶饮的需求。而且,有统一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解决品控。

相比茶叶行业的套路,这简直就是工业化的产品解决思维和方案。

国盛证券2022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农夫山泉的业绩展现龙头韧性,茶饮收入增长靓眼,尤其是茶饮料增长强劲。农夫山泉在2022年上半年重点发力茶饮板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茶派推出了新口味的“柑普柠檬茶”和“青提乌龙茶”,并推出了900ml的畅饮装,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其次,东方树叶发力无糖茶赛道,推出“玄米茶”和“青柑普洱”的新品,以及春日限定款的“龙井新茶”,其次,新品“汽茶”更是开辟了碳酸茶全新品类。

用快销品的方式做茶饮,规避了一个茶叶行业长久以来的悖论——如果想价格高,那就只能保持茶叶的稀缺性。这样一来,高端茶叶还只是小众的需求,完全形成不了更有势能的渠道和品牌效应。

做快消品虽然辛苦,渠道门槛和壁垒很高,但是渠道一旦建好了,各种品类都可以复用。

反观茶叶,魔镜市场根据天猫、淘宝等平台数据的研究报告来看,以2020年为例,茶叶的国内销售量达到了220.2万吨,同比增长了8.7%,销售总额达2888.8亿元,同比增长5.5%,但均价则为131.2元/公斤,同比下降了3%。在盘点了各类茶叶的市场表现和产品属性后,魔镜市场针对“不标准的茶叶,缘何难接电商的东风”的命题,得出的结论是:

  • 普遍缺乏大品牌主导;

  • 缺乏代表性的奢侈品品牌;

  • 过于侧重宣传品牌故事;

  • 产品标准化体系缺失;

其中,在深潜atom看来,“过于侧重宣传品牌故事”,其实是这些年来,伴随着《舌尖》系列崛起的美食纪录片推波助澜的作用和结果。这种表达方式,最早更多的来自于日韩,强调手作和坚持。希望通过这种讲述方式,来增加产品溢价。比如,通过纪录片讲述,小店的寿司就不再是普通的寿司。

但这种叙事,显然是在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产品覆盖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而对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的用户的“量身定制”的。如果过分迷恋,其实会变成一种错位和倒置。

竹叶青、小罐茶,乃至八马,都陷入了一种窠臼——想弥补茶叶市场大品牌缺失的空白,想把自己打造成社交货币,也善于讲述品牌故事,但最终都会在增长曲线上遇到瓶颈。而遇到增长瓶颈之后,一边想要复刻立顿的成功扩大营收,一边又想成为下一个茅台提高产品溢价。

在市场宣传上标榜自身高端化属性,但做法似乎在把行业往同质化内卷的方向上带。这种看似矛盾甚至背道而驰的做法,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在茶叶企业身上。借鉴咖啡的打法,茶叶品牌的核心应该是,深潜atom一直强调的,食品工业化的时代,就不要迷恋手工作坊式的打法,要做标准和工业化生产,就要做的足够彻底。

内容来源: 深潜atom


注:本文转载自 深潜at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