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第七年,“智能化银行3.0”如何助力平安银行韧性增长

摘要:零售银行打响“用户价值战”

文 | 无锈钵

作为A股第一家上市银行,平安银行(000001.SZ)是为数不多,保持最早披露年报记录的企业。

身处动态复杂的A股市场,坚守这样的传统,无疑需要非凡的信心和实力。

3月8日晚,这一企业再度率先公布2022年年报:营收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

对比一众还在忸怩于预披露的股份制银行,无论是时间节点,还是财报数据,平安银行的表现都堪称出色。

这也是为什么,财报甫一发布,包括天风证券等10余家机构,均给予平安银行“买入”或“增持”评级。

在这基础上,结合2022年整体的经济走向来看,这份财报中所预留的惊喜,除了简单的营收数字,还有这一企业逆势增长的“发展韧性”。

消费“修复时代”,哪些银行值得“长期看多”?

宏观来看,后疫情时代,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日趋减弱。

开年以来各项高频数据回温,让真实的复苏已经不再是期待中的数字,而是成为了酝酿于实体消费环境中的浪潮。

新消费“质量价”三者齐升的背后,如今的零售业务,已然成为了商业银行大势所趋的未来。

“得零售者得天下”,值此之际,“零售巨擘”平安银行新发布的年报,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营收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资产总额为5.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不良贷款率为1.05%,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单从数据来看,这无疑是一张比较出色的成绩单。

宏观的表现之外,一些细节指标值得注意:

过去的2022年,平安银行核心一级充足率8.64%,同比提升了4个基点,换而言之,在目前银行业普遍资本金紧张的情况下,该行是少数仍有余力实现“内生性增长”的企业。

在此基础上,穿越2022这样的“阶段性底部”,表层的营收数据只是部分参考,平安银行在这份财报中围绕“降本、开源、增效”所展露的“新增长逻辑”,才是这一企业值得长期看多的理由。

以成本端的表现为例。众所周知,零售转型,历来是资产先行。2022年,在负债端,由于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全行业面临净息差的下行压力,因此也加大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结构调整与成本调控的难度。

对此,平安银行的对策是调优结构,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择机补充低成本资金,使得负债成本稳中有降。

财报数据印证了这一企业的努力成果:比如,平安银行2022年发行的同业存单平均成本率为2.53%,较2021年的2.80%下降了27个基点;同业业务及其他的平均成本率为1.94%,较2021年的2.10%下降了16个基点。

平安财报发布后,天风证券在其研报中特别指出:“平安银行资产质量稳健”。

在降本之外,平安银行的另一增长逻辑在于“开源”。

通过需求挖掘和资产获取反哺集团,优化产品组合,寻找业务新增长极,进而拉动大财富生态链循环。

一方面,平安银行私人银行通过构建多元化、多策略产品货架,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牌照优势,能为客户提供包括PE股权、家族信托、离岸财富管理等多种类业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另一方面,平安银行与平安寿险的深化融合,打破固有银保销售模式,随着银保团队产能持续释放,有望在养老蓝海中实现业务增长。华泰证券预测,随着个人养老金政策出台,鉴于保险代销费率水平相对较高,有望为平安银行塑造业务新增长极。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财富客户、私行达标客户、私行达标客户AUM三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借助上述“开源”举措,平安银行自2016年启动零售转型以来,财富客户数增长了2.7倍,财富管理规模增长了3.5倍,展现了发展的稳健定力。

上述成果之外,平安银行净利润的高速增长,还离不开这一企业借助“五位一体”战略深化所带来的效能提升。

如果将“零售转型”比作“道”,那么“五位一体”作为实现远大目标的“术”,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商业模式已得到了验证。

通过精细化配置资源,和开放银行、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的相互有机融合,平安银行不仅以更高效且成本更低的优势搭建了一条触达客户的通路,同样也在银行内部实现了深耕零售“存量沃土”的正向循环。

智能化银行3.0时代,平安银行打响“用户价值战”

行业内部,瞄准零售这块蛋糕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财报显示,2022年末,平安银行个人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个人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平安口袋银行APP月活跃用户数(MAU)突破5千万户,其转型发展成效,正在愈发得到持续彰显。

究其根源,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零售业务长期乏力的根源,不在于能力强弱,而在于价值理念层面的差距。

从对公业务转向零售业务,不仅仅是业务类型的转变,同样也是从传统“甲方”向“服务方”的身份、理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工作重心,也将从经营资产,转向经营客户。

此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私域客户经营白皮书2023》就指出:

零售银行已经迈入了“客户为王”的全新时代。

身处这一时代下,深耕用户价值,服务客户需求,已经成为了行业未来破局的关键。

在这一层面上,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银行,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围绕多元金融需求,全方位服务用户的价值基因。

在此基础上,依托智能化银行3.0阶段的成果,平安银行还在不断深化服务模式,打造以全生命周期为保障的,一站到底的陪伴式服务。

对比一般意义上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相比,平安银行的智能化银行3.0阶段,不一样在哪里?

答案或许在于数字化同业务之间的结合模式。

传统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多侧重于前端的科技服务产品,这种浅层的数字化模式,只是将“金融业务”同“科技创新”单向叠合。

而在智能化银行3.0的变革中,科技和金融的合作,则是横跨“前中后”三端的深度融合:

除了在前端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的经营方式,让客户服务更专业、更精准,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智能化银行3.0还要求升级内部经营管理,推动管理更集约、更高效,为队伍插上科技的翅膀,并依托服务数据的反馈,推动更精准的客户需求洞察、更适配的产品服务供给以及更智能的运营触达。

这也是为什么,谢永林强调:

“智能化银行3.0是数据驱动客户为中心的一套全新经营模式,基于这套模式要打破资源分配、人员管理、组织架构等各方面的问题,它绝不是一个改良,它绝对是一个颠覆。”

某种意义上,这一模式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更是借助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智能化经营。

微观时代,银行如何“基业长青”?

回望市场经济发展的30年,银行业在疏通经济主脉络,配置经济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细化,经济前行的阻力,已经越发聚积于围观的“毛细血管”侧。正在举行的两会上,资源配置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也已成为了社会各界代表们普遍担忧的话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就曾指出,经过三年疫情冲击之后,中小企业、居民的金融条件,并不容乐观,因此,2023年可能会是“宏观反弹、微观困难”的一年。

一端是用户消费动力匮乏,一端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从这个层面来说,下一个阶段,围绕供给侧展开服务,从BC两端助力经济发展,将成为金融机构新的使命。

对此,平安银行决策层的战略眼光同样独到,在发力零售业务,借助金融服务打通用户消费阻力的同时,这一企业也在持续优化对公业务,深入研究重点产业,依托综合金融优势,构建债券生态、基金生态,支持实体经济实现快速高效发展。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户数,已经达到了105.78万户,其中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88%,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占绝对主体。

在这基础上,围绕二十大精神,平安银行还在不断认真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深入布局绿色金融产业化发展,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全面助力实体经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2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700.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5%;实现绿色贷款余额109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

伦敦商学院教授爱德蒙斯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蛋糕理论”:

“那些不片面追求利润,而是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做大蛋糕’的企业,往往能收获更加丰厚和可持续的成果。”

例如,苹果公司所设立的高达50亿美元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和绿色基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竟然也在无形中帮助了自身的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

类比到金融领域,这一观点带来的思考同样深刻:

复合的社会环境下,单赢并不是最终的出路,唯有同发展的时代共舞,才能实现企业的永续增长。

巧合的是,关于这一点,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同样有着近似的看法:

“作为股份制银行,融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融入现代产业,深入产业链、供应链。”

回望这一企业七年的零售转型之路,在依靠自身实力跃居银行梯队先行者的同时,平安银行也在不断凭借对客户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了轻重并举的平衡发展。

某种意义上,身为中国银行业零售转型的先锋,这一企业在深度参与经济活动的同时,并凭借自身的转型经验,为身处改革深水区的金融事业,提供了良性的参照。

从这个层面来说,在银行业不断奔赴微端,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平安银行的前景,依然值得市场的等待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