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记者观察 | 如何创新盘活碳资产 看碳博会上的一抹“金融绿”

摘要:① 如何帮助企业更合理地将碳资产盘活,成为多家银行“逐绿前行”的落脚点。 ② 信贷投放也被全面融入了融入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

财联社6月16日讯(记者 徐川) 走进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8号展馆,多家银行机构设展于此,各式绚丽的展板上刻画着对绿色金融的展望。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简称“碳博会”),财联社记者观察到,如何帮助企业更合理地将碳资产盘活,成为多家银行“逐绿前行”的落脚点。

在“碳博会”展会现场,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与上海银行、申能碳科技公司共同推出上海市首个绿色普惠担保贷款。

相较于以往的绿色贷款,此次推出的绿色普惠担保贷款有哪些新的突破与亮点?

“由于是普惠性质的担保贷款,因此这类产品面向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在展会现场,上海银行行长朱健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节能减排行业的中小企业为例,其普遍遇到的难题是资产较少而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这类产品能够通过担保赋能,增加其贷款的可能性。

作为绿色普惠担保贷款的首批参与企业,上海抚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彪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这笔贷款规模为3000万元,由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提供担保,公司没有任何抵押,完全是一种授信。”据其介绍,相关资金将用于减碳、控碳的技术改造与提升。

基于政策性的担保资源,绿色普惠担保贷款为碳资产持有人提供了增信;与此同时,在产品设计中纳入激励机制,也成为银行机构丰富产品矩阵的探索方向。

江苏银行上海青浦支行副行长宋伟宁介绍了该行近期落地的首单ESG表现挂钩贷款,“(这类产品)将企业的碳排放与贷款利率挂钩,如果未来企业进一步达到了降碳指标,还会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具体来看,利率是否调整是基于企业在该行的ESG评级变化,若在利率调整时点,该企业的ESG评级优于货款发放时的初始评级,企业即可享受贷款利率下调的优惠。

此外,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后,多家银行机构积极参与了基于全国碳排放配额的质押融资。其中,浦发银行先后落地了全国首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碳排放配额组合质押融资;上海农商银行也发放了国内首单CCER的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并落地国内首笔医纺业的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

在绿色金融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信贷投放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也被全面融入了融入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

“2023年新增了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项授信策略指引,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制造产业链3个新能源领域审批指引。”交通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秦桦表示,重点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另据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介绍,今年1至5月,该分行“深绿”客户较年初增幅达57%;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00亿元,较年初增长1/3;未来,还将继续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

绿色金融“货架”逐渐丰富,但银行业内仍面临着鉴别“真绿”与“伪绿”、提防“漂绿”项目的诸多挑战。

“信息披露就是让社会知道是谁排的碳、排了多少碳,社会各方能够测算并验证排碳和减碳行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只有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排碳数据真实准确,才能防范“洗绿”、资金套利、项目造假等风险,其他一系列碳减排政策才有基础。

在出席“碳博会”绿色金融平行论坛时,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经过包装后的“漂绿”项目挤占了绿色转型本已捉襟见肘的资源;“漂绿”企业或项目获得融资后,继续从事高碳排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碳排放数据失真失实,导致资金资源错配与浪费,与“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理念南辕北辙。

刘珺建议,应构建国际合作可落地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跨境投融资活动提供便利,助力破解碳关税壁垒等制约性因素。


注:本文转载自财联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