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亏麻了

 


不能让葛兰一个人背锅。

1

巨亏的基金

基金们的“噩梦”还未消散。

2023年过去一半了,细数基金业绩排行榜,除了人工智能等少数领域实现了“狂飙”,大部分领域都表现惨淡。

根据券商中国的梳理,上半年业绩涨幅前100的基金总规模仅有600多亿元,还不到权益基金总量的1%。

那些明星基金,就更不用说了。Wind数据显示,55只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今年平均收益-4.56%,其中13只基金年内跌幅超10%,39只基金年内未能实现正收益。

说实话,面对这样的局面,大部分基民应该不意外。毕竟在2022年,他们已经遭受过一轮“毒打”。

根据2022的年报数据,整个公募基金市场基金数量大概有10473只,各类基金在去年的合计亏损达到——1.47万亿元。

其中,最惨烈的是主动权益类基金,2022年亏了近1.3万亿元,95%以上产品都是亏损。按照有些行业内人士的说法——

2022年,投资人只要将钱存在余额宝里不动,就可以轻松打败市场上98%的公募基金经理。

 

按照券商中国的梳理,有806只基金已经连续3年亏损,涉及总规模高达1.59万亿元,其中有30只基金规模超百亿,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新能源领域。

连亏3年,买了这些基金的基民,真的要哭晕在厕所。

这些“噩梦”,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明星基金”贡献的。就拿这两年火爆的中欧基金来说,根据“基荟主义”的梳理,2022年中欧基金收取管理费49.53亿元,但旗下产品表现却一言难尽。

数据显示,中欧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有三只,分别是中欧医疗健康A、中欧时代先锋A和中欧新蓝筹A,过去一年净值均浮亏超过10%。

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权益类产品有6只,过去一年最低亏6.75%,最高亏损达36.32%。

 

▲图源:基荟主义

如此亏损背后,中欧基金到底经历了什么?

2

巨亏的葛兰

细看中欧基金带来重大亏损的产品,不乏明星基金经理的身影。葛兰、刘伟伟、罗佳明、周蔚文……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葛兰。

公开资料显示,葛兰于2014年10月加入中欧基金,2015年1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2021年,随着医药股行情的攀升,葛兰来到了声望的巅峰,被外界称为"医药女神"。

但跌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伴随着业绩的亏损,投资者口中的“医药女神”变成了“葛大妈”,甚至有人调侃——

家中有钱花不完,中欧医疗找葛兰。

这种急剧转变的背后,葛兰到底亏了多少?从整个2022年来看,根据第一财经的梳理,亏损前十的基金产品,亏损金额都在百亿左右,其中有7只亏损超过百亿元。其中,亏最多的正是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亏了192.54亿元。

 

葛兰旗下亏损的,远不止中欧医疗健康。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葛兰五只基金的净亏损一共达到284.55亿元。

把时间再拉长一点,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葛兰的五只基金亏损是208亿。也就是说,在一年半时间里,葛兰的亏损是——

492.5亿元。

这钱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一块500克的金砖,市价大概是25万元。而葛兰亏的这些钱,能买到19.7万块这样的金砖,都够盖起一座黄金宫殿了!

来个更简单的对比,假设你每个月存1万元钱,要存够葛兰亏的这492.5亿元,你要存上——

41万年。

咱们的读者里边,可能有人花上几十年,也能赚到这笔钱。但对于平凡的我来说,就是从石器时代存到公元3000年,也不一定能存够。

截至2022年末,葛兰五只基金的资产净值为906.53亿元,其中机构持有的金额为8.96亿元,占比不到1%。换句话说,葛兰这五只基金的持有人——

99%以上都是散户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旗下基金亏成这样,葛兰依然能拿到巨额的管理费。以2022年为例,她的亏损达到284.55亿元,但这并不妨碍她旗下的产品拿到13.6亿元的管理费。


 


▲图源网络

基民们的心,别提有多痛了。

3

股权改革“双刃剑”

当然,如此巨亏也不能全怪葛兰,这和中欧基金的内部机制有关。

资料显示,中欧基金成立于2006年,最初在行业内并不起眼。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窦玉明担任中欧基金董事长之后,开启了包括股权改制、激励机制改革、扁平化架构等多方面的变革。

也正是从那之后,中欧基金成了一匹“黑马”。2013年底,中欧基金的管理规模还只有115.17亿元,到了2021年末,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5708.9亿元,是当初的近50倍!


 


▲图源网络

随着管理规模的飞升,中欧基金也逐渐跻身头部公募基金公司之列,并多次获得金牛奖、明星基金奖、金牛基金公司等荣誉。

在这个过程中,中欧基金的股权改革,被看做是关键动作。

从股权结构看,董事长窦玉明直接持有中欧基金25%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34名员工享有份额的持股平台——上海睦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中欧基金20%的股份。还有部分股权由十几位自然人持有,其中就有周蔚文、卢纯青、葛兰等名字。


 


▲资料来源天眼查

按照这个结构来看,中欧基金的管理层以及核心员工的持股比例总和已经超过50%。

这种独特的股权治理结构,一度让中欧基金受到赞誉。通过这种机制,中欧基金吸纳到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更重要的是,在窦玉明看来,股权改革能——

有机会走出公募基金“单纯追求短期规模增长、轻长期业绩回报”的怪圈。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更加骨感。

2020下半年,乘着医药股的热度,中欧基金开启了密集的营销。在电梯间和地铁,都能频频看见他们的宣传广告。

 

随之而来的,是葛兰基金持有户数的暴增。在规模的诱惑面前,中欧基金旗下的很多产品,都陷入了短期主义和机构抱团的泥潭。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其他基金公司身上。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报共有65只个股被基金持有总市值超过100亿元,为首的正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这些股票。

整个A股有近5000家上市公司,优质龙头白马也不少,这些基金就非得挤在一块?

推行股权改革之初,中欧基金想的是让持股员工与公司长期利益实现捆绑,并以此拥有更长远的视角。但在规模的膨胀过程中,这份初心逐渐被短期收益所压倒。

4

尾声

更重要的变化还在发生。

7月8日,多家头部公募公告,自7月10日起,旗下部分产品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以下。

这意味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在此之前,“基民亏钱、基金赚钱”已经让无数基民感到不满。资料显示,目前超70%的权益类基金产品管理费率为1.5%。但就在2022年,仅有4.34%的主动权益基金获得正收益,剩下超过95%基金都是亏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基金“旱涝保收”的局面或将改变,中欧基金们是时候反思下自己的模式了。毕竟——

沿着旧地图,可找不到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