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倒亏36万,浙商基金“栽了”?

 

“老鼠仓”也能亏,水平堪忧啊。

1

“老鼠仓”被罚30万

浙江证监局公布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基金经理刘炜被处以30万元罚款。

根据公开消息,刘炜于2021年2月1日入职浙商基金,之后参与管理浙商沪港深精选基金,主要负责该基金的投资分析、投资决策等工作,2022年9月5日被浙商基金暂停其职务。

2022年9月21日,浙商基金公告称,刘炜因个人原因离任,而在基金经理变更类型一栏,显示的则是“解聘基金经理”。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刘炜当时离任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在被监管调查。

浙江证监局指出,刘炜因职务之便,知悉与基金交易有关的研究报告、投资策略、交易标的、交易时间等未公开信息。此后又有调查结果显示,刘炜通过控制他人账户,与基金进行趋同交易。

“趋同交易”一般是能够直接获取账户交易信息的从业人员,自行控制账户或将消息泄露给他人,以达到跟机构操作趋同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趋同交易”属于“老鼠仓”的一种,也是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第一财经资讯,“老鼠仓”除了个人单独交易外,还有从业人员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合谋从事非法交易等。

“老鼠仓”的操作过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使用他人账号,二是通过隐蔽手段泄露信息。

不过基金又和证券不同,证券从业人员是“严禁炒股”,基金从业人员其实是可以进行证券交易的,只不过需要申报,并且有持仓限制,基金买入单一股票的市值上限是10%。

本可以干干净净赚钱,但不惜建“老鼠仓”也要买入,一般就是嫌赚的不够,要加杠杆,还有一种可能是,基金经理与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协同做庄,与其“预测未来”,不如“控制未来”。

所以“老鼠仓”的性质属于十分恶劣的,一方面是基民们或者投资者们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也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2

倒亏36万

原本一件非常恶劣的事件,刘炜的操作却平添了些喜剧感。

因为人家建“老鼠仓”那是吃得满嘴油,刘炜他还倒亏了36.51万进去,再加上建“老鼠仓”案发,还被罚款30万,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具体来看,刘炜入职不久,“唐某卿”国联证券账户就于2021年2月24日开立,根据监管罚单披露的细节,自账户开立后至2022年9月5日,也就是刘炜被停职前,该账户是刘炜通过手机在下单交易。

资料显示,期间该账户交易深市、沪市股票各24只、41只,交易成交金额分别1318.72万元、1972.55万元,与浙商沪港深精选基金趋同交易股票分别为13只、23只,趋同交易成交金额分别为587.57万元、1172.67万元。

经计算,刘炜利用“唐某卿”账户趋同交易合计成交金额1760.24万元,趋同交易合计亏损36.51万元。

刘炜的“老鼠仓”与其参与管理的浙商沪港深精选基金大面积趋同,那么“老鼠仓”出现亏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管理的产品也可能出现了亏损。

从天天基金网可以查到,刘炜于2021年6月起担任浙商沪港深精选的基金经理,并且刘炜任职期间仅管理这一只基金,但业绩表现却十分惨淡,其A类份额亏损42.18%,C类份额亏损42.56%,在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倒数。

 

 

但从基金经理变动一栏可以看到,浙商沪港深精选基金此前无论是刘宏达单独管理,还是贾腾单独管理,任期回报都不至于接近腰斩,刘宏达单独管理期间,其A类份额任期回报更是高达55.3%,C类也有53.97%。

刘炜离任后,贾腾又将任职回报拉回了不少,所以刘炜任期内业绩大幅下滑,恐怕不是这只产品的问题,而是基金经理水平的影响了

另外,刘炜任职期间是和贾腾共同管理产品,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一般是老手带新手,或者是投资策略需要二人协作。

具体是出于何种目的让二人共同管理,我们无从得知,但刘炜任职期间展示的成果,与此前展示出的光鲜履历,却是格外不相称。

 

 

天天基金网资料显示,刘炜曾任美国纽约梅隆银行旗下亨茂大中华基金的基金经理,还曾就职于瑞士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担任过里昂证券中国研究主管和首席策略师,被《亚洲货币》等权威杂志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

不过“老鼠仓”事件后,尤其是建“老鼠仓”还能倒亏36.51万,可算是让这位“最佳中国分析师”出尽了“洋相”。

3

浙商基金“栽了”?

此次“老鼠仓”事件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刘炜身上,但浙商基金作为公募管理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浙商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整体业绩水平,以及公司内控等方面的问题。

浙商基金自2010年9月成立,至今已发展13年,现有产品74只;规模不足600亿元,排名76位。

旗下产品以债权类居多,其次是货币类和混合类,股票类基金规模不大。截至2023年一季度,浙商基金债券资产规模285.56亿,占比50.61%;混合型基金122.59亿,占比21.73%。

按照AC类合计,浙商基金的权益产品(股票类和混合类)共有44只,但成立以来盈利的产品只有18只,占比不到一半。

 

 

近一年来,股票型更是全部亏损,混合型(AC类合计)盈利的也不超过3只。

 

 

业绩如此惨淡,与浙商基金旗下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脱不开关系,人员流动也远超行业。

天天基金网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浙商旗下共有基金经理15名,其中7位基金经理管理着权益类基金。

但只有管理4年以上的贾腾长期业绩比较好,贾腾最佳任职回报率达105.24%。

 

 

其他基金经理最佳任职回报多为负数,尤以白玉为代表,即使是最佳任职回报也仅为-19.54%。

 

 

不止如此,放到整个公募行业来看,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浙商基金的15名基金经理,相较于行业平均值21.21名,也是比较少的。浙商基金旗下基金经理从业平均年限为2.07年,也远低于行业平均年限的4.24年。

 

 

人才匮乏,人员流动频繁,能做出这样的业绩,甚至连“老鼠仓”都能亏损,也就不奇怪了。

4

尾声

不过,根据年报数据,2022年,浙商基金仍实现营收2.75亿元,净利润4535.41万元;相较于2021年营收2.3亿元,净利润2140.86万元,还有所上涨。

毕竟基金公司靠基金管理费就能“旱涝保收”,也不是什么行业秘密了。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也不长久了,随着公募基金行业降费改革正式进入实操阶段,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以2022年51家样本基金公司数据测算,受此影响,预计公募基金行业营收降幅分别为8%、11%,按尾佣同比例下降、其余成本不变计算,净利润降幅分别为15%、19%。

并且行业马太效应也在加大,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或将集中到行业头部。

再加上随着近年来监管的不断深入,监管部门对内幕交易、“老鼠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第一财经资讯指出,此前就有基金公司因“老鼠仓”事件被停新发产品业务,一方面对行业有一定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公司口碑有所影响,不仅别人会对该公司的内控能力产生质疑,某些机构的白名单也会比较难进。

总之,此次“老鼠仓”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从基金经理个人,到浙商基金这个公司,再到整个行业,一场大洗牌已经在进行中了。

刀不锋,则疱难治;琴不清,则曲难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