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情、友情、茶情
文 | 无锈钵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成都”,“熊猫、网红、大运会”,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几个标签。
每一个清晨和深夜,往来于春熙路太古里的时尚男女和潮流品牌,似乎都在像世界宣告,这座诞生于公元前367年的城市,从不像历史所描摹的那样衰老。
只有站在老城区的街头,眺望延绵不尽的茶馆招牌,人们才能在恍惚中,寻觅一丝千百年前的古早气息。
历史学家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一书中这样写道:
“每天开始的一杯茶,既是过去千年那传统生活方式的继续,亦是未来充满艰辛、动荡经历的开端。”
长达两千四百年的历史里,土地、城郭、人口、牲畜,一切在典籍中真实记录的意象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唯有散落于盖碗间的这一抹翠绿,作为昔日川蜀风土与市井民情的见证,悠悠流传。
剥离那些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在成都,要想真切感受到一段土地所孕育的人文情感,茶,永远是最好的载体。
过去几天里,汇聚各方雅士的“三情茶会”,正是这样的故事。
1、“人情入茶”如何筑就中国茶饮的价值典范?
所谓“三情茶会”,并不只是一场茶友文士的坊间小聚。事实上,这场茶会的源起,还是为了替中国花茶界的泰斗人物——徐金华徐公祝寿。
作为成都市文化局所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茉莉花传统窨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知名高品质茉莉花茶品牌“碧潭飘雪”的创始人,徐公家族对中国高品质茉莉花茶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深厚贡献,一直是中国茶饮界广为流传的美谈。
这基础上,为徐公贺寿所举办的“三情茶会”,所汇聚的“亲情、友情、茶情”,也正是徐公和碧潭飘雪结缘半个世纪的“最佳注脚”。
中国人的茶饮文化里,相比于初学者的“以价辨茶”,和茶饮爱好者的“以质辨茶”,“以情入茶”,从来都是最精微的制茶和品鉴哲学。
高明的茶饮,不是执着于嫩叶与沸水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是以情载茶,以茶载道,于四溢的茶香之中,融汇制茶者与品饮者的匠心与高洁情操。
正如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总结的那样:
“那些得到钟爱的自然物种 ,不光是因为‘好吃’,更因为它们融汇了多种思考与情绪层面的观念关系”。
“碧潭飘雪”的故事便是如此,作为中国高品质茉莉花茶的代表, “三情”之中的“亲情”和“友情”,正是助力这一品牌在一众茶饮里脱颖而出、遗世独立的关键。
梳理碧潭飘雪的诞生轨迹,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茉莉花茶和徐公家族的缘分,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显露端倪。
徐公的先祖,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书画家徐渭,正是茉莉花茶窨制技艺的开创者。
明史记载,徐渭一生酷爱以花煮茶,“尝取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等名贵花瓣,杂入茶叶中,隔水烹煮……”为此,这位传奇人物还在自己的居所“青藤苑”外,专门挂了一副手书的对联:
“传天池茶韵而载道,承青藤书屋以扬风。”
五百年后的今天,昔日青藤书屋的卷帙陈设,早已渺茫不可追忆,唯独这一抹悠悠茶香,越过了浩荡绵长的时空,在徐公家人虔诚的制茶待客,和温暖亲情之间得以传承寻觅。
为了烹好一杯上等茉莉花茶来接待访客,早在半个世纪前,徐公就已和家人一道,探索留藏于历史之中的花语茶香,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寻得分寸火候。
如今,每一年的伏天暑热,正是徐公阖家最忙碌的时节,女儿择花,夫人制茶,从三伏盛夏的“选花”、“采花”,到以吸水纸和毛巾分批“包花”,再到将茉莉花同精选的绿茶一起放到瓮里,按一层茶叶一层花的顺序码好的“窨茶”,和混合高山云雾茶的“炒茶”……
回忆那段昔日的茉莉花茶赏味之旅,徐公一家对茶客友情的珍视,和其乐融融的亲情,无疑是这盏茉莉花茶驰名四海的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在嗜茶如命的成都,在茉莉花盛开之际,前去徐公宅邸相约品茗,能够成为多年来文人骚客约定俗成的惯例。
这正是在这个场合,著名艺术家邓岱昆留下了那首,赋名“碧潭飘雪”的诗歌:“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品鉴一杯碧潭飘雪,人们所见证的,不仅是天生万物的和谐精妙,更是“至味”与“真情”交融辉映的“茶饮典范”。
2、“茶以载情”,高品质茉莉花茶迎来“现代解法”
有趣的是,这种以情入茶的味蕾体验,不仅让一众文人雅士为之痴迷,同样也有缘得到各国友人的认可。
十年前,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走访成都时,来草堂北邻,一边饮茶,一边临清溪而听古琴,彼时,作为地方名片来招待他的,同样也是这杯香远益清的“碧潭飘雪”。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是琴曲传递的古朴哲思;如何让慕名而来的知音,都能有缘品鉴产量稀少的“碧潭飘雪”,则是现实生活留给徐公的难题。
依靠一颗待客之心,和家人的忙碌支持,固然可以让古籍之中的茶味重现人间,但辛苦一个酷暑只能产出十余斤的佳品,却终究难以将茉莉花茶传承广大。
关键时刻,徐公找到了同样心怀弘扬中国茶文化愿景的竹叶青, 往后的时光里,继“亲情”、“友情”之后,双方对一杯好茶的悠长情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碧潭飘雪”再度焕新,并走向世界的关键。
针对市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乱象,“碧潭飘雪”从诞生之初,就旨在融合古典的茶饮智慧、科学的现代工艺和宏大的价值愿景,重新定义中国的高品质茉莉花茶。
在遍历全国的茉莉花产地后,竹叶青和徐公,共同为碧潭飘雪找到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远离污染与农药的“茉莉之乡”广西横县。
湿气褪尽的夏至午后,气温临近十二个月里的最高点,茉莉花在烈日的灼烤中激酝最沉醉的芳香,一杯好茶最开端的工序“抢香”,就在此刻开始。
为了尽可能保持花朵在窨制时的新鲜,竹叶青还在当地专门设立了制作工坊,确保在离开枝头的一瞬间,让茉莉花的生物学周期和制茶周期实现“无缝衔接”。
一杯合格的“碧潭飘雪”里,由1:5的茶花比窨制而成,产于峨眉山高山优质茶园的明前春茶占据着六分之一的份量,剩下的五分,就由这些清香馥郁的茉莉花所构成。相较于徐公3-4次的手工窨制,竹叶青创造性地对窨制技艺改良,确保茶香、花香、花形三者兼容并蓄,交相辉映。
也正是这一系列传承着深邃“茶情”的流程,让“碧潭飘雪”的素质有了过硬的保障。
除去产品细节侧的耐心沟通、打磨,四年前的三情茶会上,徐公还正式将已有多年茉莉花茶制茶经验的秦沥、肖平收为门徒,成为碧潭飘雪茉莉花茶手工窨制技艺非物质文化第二代传承人,为茉莉花茶传统窨制技艺的传承再添一份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从事碧潭飘雪生产流程的资深人士,秦、肖二人不仅共同开发、创新了碧潭飘雪茉莉花茶规模化生产加工工艺,还研究开发了高品质茉莉花茶虫害去除技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23年6月起开展了第八次“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调查工作。最终评定徐公弟子秦沥荣获花茶类“国茶人物·制茶大师” 称号。至此竹叶青茶业已有2位“中国制茶大师”。
对于徐公来说,收竹叶青茶业制茶专家为徒,将竹叶青茶业作为自己的“传承之地”,不仅体现着他对将碧潭飘雪窨制技艺与匠心精神发扬光大的渴望,同样也在无形中,丰润了一杯“茶情”中所蕴含的深邃寄托。
经过改良之后的碧潭飘雪,从茶坯、茉莉品质还是制茶工艺,都遵循高品质需求,在形态方面更是独具美感,因而成为了凝聚各方期待的茉莉花茶标杆存在。
“一杯国饮,千般故事,万里江山”,这是昔日历史学者许倬云对“茶”中所承载意象的解读。
如今,碧潭飘雪早已不再只是文化名人及高级酒店的茶歇之选,更是已然成为了可国宴及国际政要的礼遇之选。2019年12月,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碧潭飘雪就曾亮相,让世界各国感知东方茶饮文化的同时, 不断依托自身的影响力,跨越古今山河,传递传统茶饮记忆和现代茶情技艺荟萃的“历史时刻”。
3、重温“三情茶会”,中国茶饮品牌学到了什么?
某种意义上,这或许也是跃出杯盏之外,本届“三情茶会”广受外界各方关注的“弦外之音”。
曾几何时,茉莉花茶还是挂钩“工业”感的“饮料”,和濒危于历史书册间的文字,是徐公和竹叶青多年的“情感灌注”,造就了碧潭飘雪这一中国高品质茉莉花茶的代表品牌。
以茶为媒,以茶交友,因茶结缘,茶情相融。徐公倡导“亲情、友情、茶情”的“三情”茶文化,半个世纪以来,与茶的情缘,贯穿着他的一生。
而在这基础上,如果说碧潭飘雪,见证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怀的交融,那么以“亲情、友情、茶情”命名的“三情茶会”,则在无形中,示范了茶饮品牌“融情入茶,以茶载情”的价值新路径。
今天,泼洒在中国大地上的茶文化,已经构成了一副涵盖18个省份、600余品种,3000亿市场规模的壮丽绘卷。
庞大的市场之外,劣货横行、以价取茶的风俗,同样为传承千年的茶文化,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铜臭。
品茶不是品价,做一杯高品质的茶,靠的不是“古树”“珍稀”这样的字眼,和蓄意营造的奢侈感。 茶是“融情入世”的媒介,品茶的真髓在于品情,蕴含着高洁淳美的情感,即便是并不贵重的茉莉和清茶,也能孕育令人流连往返的滋味。
这或许才是“碧潭飘雪”和“三情茶会”,所传递的深层内涵。
正如徐公本人在采访中所传递的那样:“希望碧潭飘雪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走得更远、更久的一杯茶,也让世界更多人都一品中国花茶的魅力。”
以情入茶,创造有生命力的品牌,弘扬中国茶文化,长久地立足于市场,这是时代赋予每个茶饮品牌的历史使命。
而伴随着碧潭飘雪的香气不断向远方飘去,源于竹叶青和徐公的合作案例,也必将流传至这片土地的众多角落,为更多茶饮品类带来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