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去淄博吃烧烤吗?

去年春天,凭着“烤炉+小饼+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淄博烧烤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这座曾经以工业为主、缺乏旅游基因的城市,因烧烤而意外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市民、商家与政府的紧密合作,也使得淄博成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淄博的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约630亿元,同比增长了68.42%。

与此同时,“淄博烧烤还能火多久?”的议题也在社交媒体发酵。如今,一年已经过去,旅游旺季再次来临,人们还会选择去淄博吃烧烤吗?

去年只是预热

2023年十一过后,因天气转冷,旅游淡季叠加烧烤淡季,淄博的烧烤店客流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网上有关“淄博烧烤店客流量下滑”“大量烧烤店铺转让”等消息不断被提及,引发了人们对淄博烧烤前景的担忧。

然而,随着气温的回升,淄博的客流量也在持续攀升。自入春气温回升以来,八大局市场客流量持续升高,平常周末的日客流量已达8万人次,假期期间的日客流量更是达到10万人次。

数据显示,淄博在2024年春节假期的旅游热度同比上涨了137%,清明假期的火车站旅客到发量也达到了27.5万人次,其中发送旅客13.7万人次,到达旅客13.8万人次。

另据媒体报道,4月4日假期第一天,淄博八大局市场就有超过6万到7万游客,当天早上10点半,八大局南门就开始采取限流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看,淄博烧烤依旧火热,甚至比去年还火,去淄博吃烧烤依然是许多人的旅游首选。网友们纷纷表示,去年热度高没去,想等今年热度过去了再去,没想到今年更火爆。

淄博张店羊村烧烤店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门店每天的接待能力在3000人,现在每天晚上的客流量都在3万以上,一天大约要串8万串左右。“今年提前做了客流爆棚的准备,但还是很多食客需要站着等很久。”

淄博各大网红烧烤店为了少接点客,更是开发出了新的商战模式——反向内卷。把上门的客人直接送到竞争对手那里。主打一个累死自己之前先累死同行。被问哪家烧烤好吃,网红赵大爷连忙推荐别家。“日日鲜最好吃,比我的好吃!”

都想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进淄赶烤”,“天水热辣滚烫”。“平价美食+特种兵式旅游”的旅游公式又在互联网爆火,甘肃天水因麻辣烫“热辣出圈”。

据官方统计,截至4月6日17时,全网涉及“甘肃天水麻辣烫”“甘肃文化旅游”的相关短视频和信息总点击播放量227亿次。

同时,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清明假日三天,天水市(2区5县)共接待游客94.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亿元,其中4月6日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3月以来,天水市已累计接待游客6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天水市的GDP共856.78亿元,也就是说3月至清明假期结束天水的旅游综合收入已经占2023年全年的11.5%。

天水的爆火也证明了淄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复制的。

与淄博相似,甘肃在崭露头角之前,也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当游客数量超过城市的常住人口时,提升城市的接待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回顾淄博的火爆之路,淄博的成功在于美食与城市服务的双重魅力:文旅局在高铁上为游客准备礼物,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监管商家行为,确保价格合理、服务质量上乘;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发文号召市民友好待客,让利于客、让路于客、让景于客。

天水市政府部门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迅速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他们更新了城市基建,提供了志愿者服务,开通了麻辣烫公交专线,设置了外地旅游车辆临时停车点,举办了麻辣烫“吃货节”,并推出了景区优惠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天水市也发布了《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倡议书》,倡导市民错峰出游、礼让游客,共同维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富贵”,并将其影响力扩散至整个甘肃。

前有“进淄赶烤”,后有“天水热辣滚烫”,下一个会轮到谁?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AI财评
从财经视角来看,淄博和天水的成功案例揭示了“美食+旅游”模式对地方经济的显著拉动效应。淄博通过烧烤这一特色美食,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8.42%,显示出短期内的高效经济刺激作用。天水则通过麻辣烫这一地方特色,迅速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清明假期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4亿元,占2023年GDP的11.5%,进一步证明了“美食+旅游”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复制性。 两地政府的快速响应和有效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淄博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和市民友好政策,确保了游客体验;天水则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优惠政策,迅速提升了接待能力。这种“政府+市民+商家”的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然而,这种模式的成功也依赖于持续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未来,其他城市若想复制这一模式,需在特色美食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以确保长期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