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财经数据

囤地25年后5折售卖,李嘉诚再毒辣也抵不过“天算”

摘要:近日,李嘉诚5折出售东莞楼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来源|中访网

作者|一杭工作室

近日,李嘉诚5折出售东莞楼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据公开信息,降价出售的楼盘是东莞市厚街镇海逸豪庭,确为长江实业集团旗下和记黄埔开发的楼盘。该项目毛坯备案价约2.4万-2.7万元/平方米,如今打完折后项目销售均价在1.4万元/平方米左右,几乎是5折出售。李嘉诚又开始打折卖房了?释放了什么信号?

又“降价走量”?李嘉诚眼光太毒辣

事实上,比起打折,该项目更引人关注的是它“长期闲置”的特性。早在1999年,和记黄埔就在东莞厚街镇横岗水库旁拿下7000亩土地,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是东莞少有的大型楼盘之一。但是,拿到这块地之后,李嘉诚并未急于开发,而是耐心等待时机。

时至今日,海逸豪庭项目已开发了25年。李嘉诚又陷入到拿了“土地不开发”的争议之中。

根据东莞当地媒体发表的《东莞房地产市场潜力大》报道可知,1998年前后东莞市区的住宅房价约在2250元/平,也就是说即使如今海逸豪庭半价出售,依然是远高于当初的拿低价,李嘉诚还是赚到了。那他这样操作是合规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2007年,因土地闲置过久,该楼盘开发商收到了高达7915万元的土地闲置费,这也是当时最大的一笔土地闲置费用,但李嘉诚依旧不着急,他仍然在等待时机。因为紧靠深圳,东莞楼市的冷热也与深圳楼市紧密相关。

2007年,大量来自深圳的投资资金开始流入东莞市场,东莞合富数据显示,2007年,东莞新房住宅均价在5522元/平方米左右。2020年,东莞房价迎来历史上第一次大幅上涨,合富辉煌东莞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东莞一手住宅均价742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4%。

2015年,深圳房价暴涨,大批深圳客涌入东莞,这一年,东莞的新房住宅均价涨至9797元/平方米。2016年,东莞房价从2015年的9797元/平方米涨至13761元/平方米,涨幅达40%,创历史最高。也是在这一时间段,2017年-2022年,海逸豪庭加速向市场释放房源,完美的卡上了最合适的市场时机。

不得不说,李嘉诚的眼光太毒辣,超长的开发周期为该项目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益。不过,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近年来东莞新房市场成交也相对低迷,2024年上半年,东莞市成交了8129套新房,同比下跌39%,为近6年来新低。再加上今年以来附近的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持续放松调控政策,对东莞楼市市场的挤压也更加明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嘉诚也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

人算不如天算

事实上,海逸豪庭项目开发周期长达25年并不是个例,这是李嘉诚一直以来的惯用手段,他对市场形势的判断是很准确的,总是能卡上最合适的开发时机,但这也让他陷入“囤地风波”。

早在2014年,央视就曝光了李嘉诚在内地的一系列囤地行为。每次拿地只开发一部分,以此拖长开发周期,规避管制等待最佳时机。利用这种方式,李嘉诚在内地赚得盆满钵满。

2004年,李嘉诚以1030元/平方米楼面价、总价21.35亿元拿下成都南城都汇项目,2023年以78.47亿元卖出,获得收益38.11亿元。同一年,李嘉诚以1.2万元/平米拿下上海世纪汇广场,2016年作价200亿元卖给了人寿保险,获利124亿港元...

尽管“囤地”行为让人反感,但又不得不佩服李嘉诚毒辣的眼光。早在2013年,李嘉诚家族就开始出售内地的地产项目,并“西进”扩张,进一步调整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布局。

2015年9月12日,新华社旗下智库机构“瞭望智库”发布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批评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并在报道中列举了李嘉诚西进欧洲的举动。

在李嘉诚征战商场70余年里,几度穿越周期,长盛不衰的法宝就是“提早布局、抢先撤退”,恪守“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法则。但目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站在如今的时间节点来看,李嘉诚撤离中国市场的行为虽然逃过了地产大调整,但又陷入欧洲动荡、英国泥潭。

人算不如天算,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环境中,李嘉诚家族又该如何调整策略,保持商业版图的稳健?


AI财评
李嘉诚5折出售东莞楼盘的行为,从财经视角来看,是其长期资产配置策略的一部分。通过超长周期的土地持有和开发,李嘉诚成功实现了资产增值,体现了其对市场周期的精准把握。然而,这种“囤地”策略也引发了合规性和道德争议。当前,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李嘉诚的降价销售策略反映了其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即通过价格调整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李嘉诚的全球资产布局,尤其是对欧洲市场的投资,虽然一度被视为避险策略,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总体而言,李嘉诚的商业策略展示了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对能力,但同时也提醒投资者,任何资产配置策略都需考虑市场变化和潜在风险。
注:本文转载自一杭工作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