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不论男女都将调整为65岁退休”的消息引发热议,随后,官方发文称消息不属实系自媒体发布。
来源|中访网
作者|一杭工作室
近段时间,“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不论男女都将调整为65岁退休”的消息引发热议,随后,官方发文称消息不属实系自媒体发布。
不久后,官方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延迟退休”话题做出正面回应:“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一番操作之后,网友对延迟退休更加抵触,甚至有网友表示:“先试探在辟谣再官宣,是在温水煮青蛙?”
属于90后的“时代黑利”
事实上,延迟退休并不是新事物,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后就一直备受关注。每隔一两年,延迟退休的话题就会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并引发广泛讨论。但讨论多年都未能拍板定案,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容易撕裂社会情感的话题。
从舆情分析看,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是两大社会群体:官员和专家。其他阶层则多数反对延迟退休。从年龄来看,“90后”首当其冲,尽管官方辟谣“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不论男女都将调整为65岁退休”的消息不属实,但若施行延长退休,90这一代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代人。
90后确实有点难。房价红利没吃上,延迟退休赶上了;在房价最高点背上贷款,又要面临存款利率1%的时代;计划生育和三胎政策都赶上了...在就业环境整体不佳的大环境下,还要被赶上时代红利的中年人吐槽躺平不努力。
但从如今的趋势来看,延迟退休已经“势不可挡”。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所谓“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在2013年就已正式提出。然而,即使有再多的铺垫,该方案还是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养老金公平问题,一部分人拿得多、另一部分人拿得少。
中国青年报在2013年发布的文章《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中提到,公众最大的期待是养老双轨制的并轨,把每个国民一起置于平等的体制下,先解决平等问题,再解决空账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按照我国养老金改革的时间表,2024年10月,养老金并轨的十年过渡期将正式结束,届时,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退休人员将全面纳入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之中。在第(44条)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表述,也可以看作是官方对于近期反映强烈的农村老人养老金过低问题的回应。
国家花了如此大地决心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足以可见养老金缺口日益扩大的压力,也侧面说明延迟退休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从我国国情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年轻劳动力减少,导致养老金缴纳者数量下降,养老金储备面临压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约为2.64亿人,占比18.70%,相比2010年,老龄人口上升5.44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数据,2012-2021十年期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结余由2.39万亿增长至5.26万亿,根据社科院预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看起来似乎一片向好,但随着整个国家的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退休的人数越来越多,基金的可支付月数已由18.5降低至11.2。
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一方面对养老金实行并轨制减轻养老金压力,另一方面不断试探延迟退休的可行性,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有专家表示,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60年的43.7岁提升到2020年的77.93岁,延迟退休是合理的。在最新发布的《决定》中,国家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尊重了个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状况,给劳动者自行选择的余地。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个人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选择,按照”自愿“原则,在几个年龄节点选择退休,按照”弹性“原则,对自愿延退的人可给予激励系数,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