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底,长盛安悦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长盛安悦”)完成了清算,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7月25日,最终只存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2024年12月底,长盛安悦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长盛安悦”)完成了清算,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7月25日,最终只存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据公告,长盛安悦清盘的原因是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合同》终止条款。
wind数据显示,长盛安悦在成立时规模为2.5亿元,到2024年二季度末还有2.57亿元的规模,然而到三季度末就只剩0.38亿元,由此走向终结。
长盛安悦并非个例,2024年长盛基金旗下还有长盛安盈混合、长盛安泰一年持有和长盛上证50指数(LOF)均因资产净值不达标而进行清算。
除了上述产品之外,长盛基金旗下仍有不少产品已经拉响清盘“警报”。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末,长盛基金其旗下有137只产品(A、C类基金分开统计),其中有超40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在整个2024年,长盛基金累计发布了40次清盘风险公告。
频频清盘背后,长盛基金产品规模迷你化问题突显。截至2024年末,长盛基金旗下规模小于1亿元的产品有68只,规模小于2亿元的产品有83只,占比超过60%。
在主动权益类产品中,长盛基金仅有长盛量化红利策略A的规模超过10亿元,为12.57亿元,股票类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产品只有3.8亿元。
作为“老十家”公募基金之一,长盛基金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中出现掉队的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长盛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26日,是“老十家”中成立的第八家公募公司。公司发起人股东为中信证券、长江证券、国元证券和天津北方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市场的先行者,长盛基金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不过长盛基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在过去三十年,我国公募基金实现了从零向三十万亿的跨越式发展,与长盛基金同时期成立的“老十家”公募基金纷纷向万亿规模看齐。
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规模早已突破万亿元,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4家规模超8000亿元,国泰基金和华安基金规模在5000亿元之上,大成基金规模也超2000亿元,而长盛基金到2024年末才站上了千亿的门槛,在“老十家”公募中垫底。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长盛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1,023.98亿元,其中股票基金仅为19.18亿元,混合基金规模为101.95,权益短板十分明显。
长盛基金掉队背后,该公司股权更迭,管理层变更颇为频繁。成立初期,长盛基金有中信证券、长江证券等头部券商加持。然而在2003年中信证券、长江证券就退出了长盛基金,经股权转让后,成为长盛基金的第一大股东,持股49%。2007年,长盛基金引入外资股东新加坡星展资产管理公司(2011年,该公司将股权转让给了新加坡星展银行)持股33%,国元证券持股比例降至41%,仍为第一大股东。
在股权更迭的同时,长盛基金的管理层也频繁更换。从2014年至今的十年,长盛基金换了5任董事长、4任总经理,每一轮管理层更替往往会导致战略飘忽,影响公司稳定发展。
长盛基金上一届领导班子在位不过两年时间。2021年6月,原国元证券总会计师高民和出任董事长,周兵担任长盛基金总经理。
在位期间,周兵制定了两个阶段发展规划,计划以权益类基金为突破口实现全面超越,力争五年时间跻身公募基金的第二梯队。
过去三年,长盛基金的规模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从2020年初的278亿元快速提升至千亿元。不过,周兵没能带领长盛基金完成五年计划就离职了。
2023年3月,高民和与周兵同时卸任。随后国元证券党委委员、原董事会秘书胡甲出任长盛基金董事长并代行总经理职务;2024年8月底,中金基金原副总经理汤琰出任长盛基金总经理,至此完成新一轮高管变阵。(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