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营银行的明星光环正在褪色。 作为山东首家民营银行,蓝海银行(以下简称“蓝海银行”)曾在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推动下迅速扩张,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屡创新高。然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盈利能力断崖式下跌,银行合规问题频发,业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民营银行的明星光环正在褪色。 作为山东首家民营银行,蓝海银行(以下简称“蓝海银行”)曾在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推动下迅速扩张,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屡创新高。然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盈利能力断崖式下跌,银行合规问题频发,业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净利润暴跌近50%
蓝海银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下降39.42%;净利润4.15亿元,同比下滑47.86%,不仅远超行业平均下降幅度(7.84%),更是该行近六年来首次出现收入、利润“双降”。
作为对比,同期资产规模相当的民营银行华瑞银行 2024年实现营收20.67亿元,同比增长41.29%;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316.98%,除净利润规模外,蓝海银行在增长性和盈利性上均被对手超越。
净息差暴跌,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与净息差(NIM)的大幅收缩密不可分。2023年,蓝海银行的净息差为4.3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末,蓝海银行净息差暴跌至2.35%,一年内下降1.99个百分点。
2024年四季度,民营银行整体净息差为4.11%,蓝海银行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7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明显受损。
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1.市场利率下行,贷款收益下降,但存款成本仍然高企,导致银行利差空间被严重挤压。2.业务结构调整,蓝海银行逐步收缩风险较高的互联网贷款,向普惠金融业务转型,但新业务盈利尚未显现。3.线上获客成本攀升,蓝海银行依赖互联网贷款模式,但线上获客的流量费用、引流成本、贷款平台通道费持续上升,侵蚀银行利润空间。
互联网贷款业务受限,增长模式陷入困境
蓝海银行曾依靠互联网贷款模式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17年,该行个人消费贷在总贷款中占比49.01%,2019至2022年,该占比一度高达83.35%、87.78%、73.22%、72.38%。
然而,2021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严格限制跨省展业。2022年14号文进一步压缩存量业务整改过渡期至2023年6月。
政策变化对蓝海银行的影响极大:1.过度依赖互联网贷款的模式受限,贷款规模难以扩张。2.异地业务收缩,客户流失,线上风控模型失效,导致逾期风险上升。3.传统线下贷款布局不足,转型普惠金融的过程较为被动,业务调整成本较高。
蓝海银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两年开始向普惠金融转型,推出小康贷、蓝邸贷、车享贷、助业贷等多款信贷产品,试图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较2023年微降0.02个百分点,这是该行不良贷款率连续5年上升后首次下降。然而,其拨备覆盖率为161.6%,较2023年下降12.22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同期平均水平,意味着银行在应对信贷风险上的“安全垫”正在减薄。资本充足率则小幅上升至13.37%,表明该行仍在试图通过补充资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拨备覆盖率下降,意味着未来如果经济形势不佳或贷款质量恶化,蓝海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将进一步减弱。
合规问题频发,2024年已收6张罚单
在经营业绩下滑的同时,蓝海银行的合规问题也不容忽视。2024年1月,蓝海银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对合作机构催收管理不到位,被监管罚款70万元。2024年4月,因跨地域经营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再次被罚款70万元。2024年全年,蓝海银行共收到6张监管罚单,累计罚款金额达160万元。
不仅如此,蓝海银行在2022年的公司治理评估仅获D级(最低为E级),表明其治理机制存在明显漏洞,需重点监管干预。
尽管盈利下滑,蓝海银行的薪酬待遇和股东分红却颇为大方:2024年股东分红预计约3.18亿元,占该行净利润的近40%,引发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和资金管理的担忧。2023年,蓝海银行董监高43人,薪资总额5280万元,人均薪资122.79万元。普通员工274人,年均薪资39.36万元,在城商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中也属较高水平。
盈利能力明显下滑的情况下,高额薪酬和大手笔分红可能引发市场对内部管理效率和资本运作合理性的质疑。
如今,面对行业利率下行、互联网贷款受限、资产质量隐忧等问题,蓝海银行若不能快速调整策略,未来可能将继续陷入低增长和低盈利的困境,甚至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市场正在等待答案,蓝海银行又将如何破局?(内容来源|商业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