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药业创上市以来最差记录:利润暴跌九成,市值蒸发近七成

摘要:2025年3月,红日药业(300026.SZ)发布2024年年报业绩快报:归母净利润暴跌89.92%,仅为5105万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超93%,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差记录。


2025年3月,红日药业(300026.SZ)发布2024年年报业绩快报:归母净利润暴跌89.92%,仅为5105万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超93%,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差记录。

要知道,这是一家曾靠中药配方颗粒业务驰骋市场、登上创业板的“中药明星股”。市值巅峰时期高达279亿元,股价一度突破9.8元/股。而今,却跌落谷底,2025年3月市值不足110亿元,三年间蒸发近七成。

红日药业究竟经历了什么?其核心病灶何在?

红日药业的滑坡,始于2021年配方颗粒国家试点政策的终结。作为最早的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之一,红日药业凭借政策壁垒,在该细分领域一度掌控半壁江山。然而,2021年政策放开,市场准入门槛骤降,当年就有60余家企业获得生产资质,市场竞争从“寡头垄断”转向“百企混战”。

据财报数据,2023年红日药业配方颗粒及饮片板块收入为29.23亿元,同比下滑近13%;2024年下滑趋势未止,毛利率持续走低,产品价格受集采冲击出现“腰斩”。

河北、京津冀等地先后启动中药配方颗粒带量采购,平均降价幅度高达50%以上,红日药业主力产品营收和利润双双承压。

海外市场“雷声大雨点小”,国际化战略落空

面对内卷加剧,红日药业曾寄望于“出海”突围。然而现实却并不理想。2020年海外收入尚达12.6亿元,占比近两成;到2024年,仅为3.6亿元,营收占比萎缩至不足6%。

旗下被寄予厚望的超思电子——曾是血氧仪龙头,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超60%。如今却也黯然失色,国际客户流失严重。产品竞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薄弱、文化认知差异大,让红日药业的“国际梦”日渐模糊。

数字化转型雷声大,研发投入“反向收缩”

红日药业自2021年启动数字化战略,试图以智能化制造与医药服务赋能新增长。

然而,转型推进缓慢,核心系统难见成效。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仅为1.54亿元,与2023年持平,较2022年还出现缩水。

这在竞争对手加码智能制造、大模型研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保守。

同时,公司数字化并未提升动销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净现金流为-5.05亿元,同比下滑超238%,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销售端回款困难,财务压力剧增。

高管震荡频繁,核心股东大幅减持

业务滑坡的同时,红日药业的管理层也频现“人事地震”。创始人姚小青提前一年辞职,彻底卸任所有职务,自2023年以来,已有超10名高管相继离任,管理稳定性遭到市场质疑,同时,姚小青及大通集团连续多轮减持,2024年再公告减持计划2.56%,其持股比例将跌破10%。

股东撤退+高管变动 = 市场信心雪崩式下滑。

截至2025年3月21日,股价为3.63元/股,较2022年高点下跌超60%,市盈率依然高达213倍,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成本失控、库存高企、现金吃紧:财务三重困境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存货高达116亿元,三年翻倍,周转天数达1148天,远高于五粮液、汾酒等头部药企。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6.85亿 → 2022年3.89亿 → 2023年2.94亿 → 2024年仅5100万。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减少(如政府补贴锐减80%),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换句话说,营收减,利润减,补贴也减,库存升,负债升,公司正陷入典型的“三高一低”财务困局。

市场期待:是“阵痛出清”还是“由盛转衰”?

红日药业仍具备一定潜力:拥有600+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子公司康仁堂拿下澳洲TGA认证,具备出海基础,医疗器械、智慧供应等新业务板块尚有成长空间。

但在业绩暴雷、管理动荡、股东减持、品牌信任下滑等多重利空笼罩之下,其未来能否“起死回生”,还需看新任董事长吴文元领导团队的执行力与变革力。

红日药业用2024年“净利润暴跌九成”的残酷事实,敲响了曾经依靠政策红利“躺赢”的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警钟。

面对更激烈的中药产业洗牌、更严格的监管、更高的资本市场标准,这家创业板“老兵”能否实现凤凰涅槃,已不再是战略口号和豪言壮语能解决的问题。

逆境求生,从现在开始,只能靠硬实力和真转型了。(内容来源|商业晨刊)


AI财评
**财经点评:红日药业困局折射中药行业转型阵痛** 红日药业业绩暴雷的核心在于对政策红利的路径依赖。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放开后,其未能建立差异化竞争壁垒,导致在集采压价和产能过剩中利润崩塌。财务数据暴露三大硬伤:库存周转天数超3年(1148天)反映渠道淤塞;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显示造血能力衰竭;研发投入停滞(仅占营收1.5%)暴露创新短板。 更深层矛盾在于战略摇摆:国际化受挫因产品力不足(血氧仪技术门槛低),数字化停留在概念层(研发投入不增反降)。高管频繁更迭与大股东减持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213倍PE与基本面严重背离。 行业启示:1)政策壁垒消退后,中药企业需重构成本控制与研发体系;2)出海需突破"低端医疗器械"标签;3)现金流管理成生存关键。若不能通过产品升级(如中药创新药)或模式革新(如C端健康服务)打开新局面,估值或面临进一步下修。
注:本文转载自商业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