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地里找真爱,“打野”成年轻人相亲新潮流?

消费降级的风,一年更比一年狠,去年春天,爆火网络的户外活动还是城市City Walk,到了今年,City Walk已经不香了,年轻人选择“打野”,在城市周边公园和近郊挖野菜成了最顶流的户外活动。

成为王宝钏,爱上挖野菜

比起曾经精心搭配打扮,还要花大价钱准备各种户外设备的活动,挖野菜几乎零成本,极具性价比。

挖野菜无需任何门槛,也无需专业的装备,只需简单准备塑料袋、剪刀,以及可选的铲子,这样一套基础装备最低成本仅需五元。更令人兴奋的是,在野外,你可以“0元购”到许多价值不菲的收获。例如,那漫山遍野的蕨菜,在盒马鲜生上的售价高达13.9元250克,换算下来约27.8元一斤,堪称蔬菜中的“贵族”。而那些随意生长在近郊草地上的“婆婆丁”(蒲公英),在叮咚买菜上的售价也不菲,13.9元仅能买150克,相当于45元一斤。这样既省钱又新鲜的户外活动,在社交媒体上不火都难。

社交媒体上,#上海挖野菜地方#话题已累积3万多篇秀照笔记;搜索“挖野菜”,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有“挖野菜”攻略,攻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打野地”、路线、野菜鉴别图鉴……

当挖野菜从个人爱好演变为流量密码,精明的商家已嗅到商机。小红书上,有不少分享自己挖野菜攻略的博主,搭建起小红书分享社群,在社群中分享着当地的挖野菜攻略和地点,还有博主通过笔记和私信将用户引流到自己的微信上,搭建起更私域的社群。有人开始收费担任野菜向导,提供50元一天或99元三小时的服务;有人付费购买野菜图鉴和当地野菜分布地图,售价在5至10元之间;还有人直接组织起了付费野菜团,单人费用从20元到158元不等。在成都,有商家在小红书上发帖招揽生意,提供成都周边1.5小时徒步“打野”项目,每人收费高达128元。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挖野菜目前还只是一项体验活动。要想将其做成一门能持续的生意,还需要挖掘更细分的需求,并与其他生意相结合。例如,将挖野菜与徒步、露营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作为一整天活动中的小项,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尽管如此,挖野菜作为年轻人户外活动的“平替”,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拿起剪刀和塑料袋,走向郊外,享受离开钢铁城市后的新鲜空气和挖野菜的乐趣。

挖野菜,求月老牵红线

而挖野菜的爆火更让它变成了一种约会新趋势,从单纯的亲近自然,变成了一场暗流涌动的情侣感情大闯关。“从前挖野菜骂王宝钏恋爱脑,现在挖野菜求月老牵红线。”

在上海,挖野菜相亲俨然成了新的相亲潮流。据“三联生活实验室”报道,过去,一场正式的约会动辄千元以上,从精致的餐厅到高端的新荣记,再到电影院、精酿酒吧,最后还得专车接送,每一环节都意味着一笔不菲的开销。

而选择约上心仪的对象前往公园或郊区挖野菜,则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充满乐趣的约会方式。仅需花费3元的地铁票,便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撒欢,享受挖野菜的无穷乐趣。

除此之外,挖野菜挖出“人类高质量恋人”的可能性也更大。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或许连区分麦子和韭菜都有些困难。因此,找到一个熟识各种野菜的人一起挖野菜,便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社交体验。来自东北的沪漂姑娘Linda就通过挖野菜约会到了一个上海土著男生,两人在挖野菜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了解。而95后的上海姑娘小七则认为,约人挖野菜并不是一起干农活受累,而是一种快速了解对方的社交方式。通过挖野菜,他们可以聊到对方的住址、观察对方的健身成果,甚至还能摸索出对方的厨艺水平。

这股挖野菜的风潮不仅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展开,更逐渐蔓延至全国其他城市。3月23日,重庆铁山坪就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踏青打野联谊”免费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在自然中寻觅爱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AI财评
**财经视角:挖野菜经济背后的消费平替与流量变现** 从财经角度看,挖野菜的爆火反映了消费降级趋势下年轻人对低成本、高体验感活动的需求。其核心逻辑在于: 1. **性价比经济**:零装备门槛和“野生0元购”属性,完美契合当下理性消费趋势,替代了高价户外活动,成为“精致穷”一代的消费平替。 2. **流量变现潜力**:社交媒体助推下,挖野菜从兴趣演变为流量生意,衍生出付费社群、地图、导览服务,甚至高价“野菜团”,验证了小众活动的商业化可能。但需警惕短期热度后的可持续性,需结合露营、徒步等场景深化体验。 3. **社交经济新场景**:低成本、强互动的特性使其成为新型社交货币,如相亲活动,降低了社交成本的同时提升匹配效率,未来或可拓展至更多轻量化社交产品。 风险提示:野菜采摘可能涉及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需政策规范;商业模式需避免同质化,挖掘差异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