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两连降,健康元陷入“中年危机”

摘要:从保健品起家转型综合性医药,2001年上市的健康元已经在资本市场活跃了20多年。但是近2年,这家公司陷入了“中年危机”。

从保健品起家转型综合性医药,2001年上市的健康元已经在资本市场活跃了20多年。但是近2年,这家公司陷入了“中年危机”。

健康元最新的2024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19亿元,同比下降6.17%;实现归母净利润13.87亿元,同比下降3.90%。

健康元的业绩下滑延续了上年的颓势。2023年,健康元实现营收166.46亿元,同比下降2.90%;归属净利润14.43亿元,下降3.99%。

面对下滑的业绩,健康元会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1

主力产品下滑,朱保国瞄准创新药

分板块来看,健康元主力产品全线下滑。报告期内,公司化学制剂实现营业收入77.22亿元,同比下降11.39%;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49.97亿元,同比下降0.96%;中药制剂实现收入14.72亿元,同比下降18.44%。

诊断试剂及设备、保健食品和生物制品保持增长,分别实现收入7.18亿元和3.77亿元和1.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02%、92.32%和102.42%。但由于基数过低,并不能带动整体业绩增长。

健康元表示,公司受集采、医保降价,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略有下降。

具体而言,化学制剂板块因2023年高基数、产品纳入集采以及医保降价等因素影响,营收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原料药及中间体板块营业收入受产品降价、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而略有下降;中药制剂板块因2023年新冠疫情以及持续的流感,形成较高的销售基数,而2024年市场需求有所回落,导致营收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的化学制剂板块和原料药及中间体板块两大核心业务已经出现连续2年营收下降。

有分析指出,健康元的产品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等产品纳入集采,但没有新品形成替代,导致公司业绩出现波动。

健康元董事长朱保国在财报中亦表示,随着集采政策全面深化,仿制药价格持续承压倒逼行业加速出清;公司将坚定持续优化研发体系、强化核心管线的创新药战略。

2

研发费用收缩,董监高逆势大幅涨薪惹争议

尽管朱保国提出要持续优化研发体系,但财务数据没有体现公司优化的决心。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健康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6.62亿元、14.3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61%、-13.62%。健康元的研发费用连续2年出现收缩。

有评论指出,健康元研发费用收缩可能是由于砍掉了部分研发项目。砍掉竞争力不强的研发项目,健康元或许将资源集中在竞争力更强的项目上。

今年1月11日,健康元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显示,健康元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共计2.82亿元,其中开发支出减值损失为1.81亿元,具体原因包括:

控股子公司丽珠集团为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聚焦优势项目,决定终止PD-1项目,形成减值损失9,242.50万元;(2)健康元(不含丽珠)为全力执行聚焦创新药研发的长期战略,放弃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仿制药项目或缺乏专利保护的研发项目,形成减值损失8,900.83万元。

但是另一边,健康元的董监高大幅涨薪也引发了争议。财报显示,健康元高管的薪酬从2023年的2224.43万元大幅增加49%至3323.5万元。副董事长刘广霞薪酬457.6万,薪酬最高。

有底气为高管逆势涨薪健康元能否在2025年止住业绩的下滑,我们拭目以待。(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AI财评
【财经锐评】健康元"中年危机"凸显医药行业转型阵痛 从财务数据看,健康元正面临典型的传统药企转型困境:核心业务化学制剂连续两年双位数下滑,印证仿制药受集采冲击的行业逻辑;原料药毛利率承压反映大宗原料药市场竞争白热化。尽管公司试图通过砍掉PD-1等研发项目聚焦创新药,但研发投入连续两年收缩(累计降幅17.6%)与高管薪酬暴涨49%形成刺眼对比,暴露出战略定力不足与治理结构缺陷。 值得关注的是,其生物制品板块虽实现翻倍增长,但1.71亿基数过小,难以对冲主力产品下滑。这种"青黄不接"的业务结构恰是传统药企转型期的典型特征。若不能尽快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管线,随着集采品种收入持续衰减,公司估值中枢恐将进一步下移。管理层需要证明,3323万高管薪酬对应的是真正的战略转型能力,而非短期财务数据的粉饰。
注:本文转载自远见资本局,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