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银行增资扩股,信披质量还需“补课”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27家中小银行的增资扩股方案获批。近日,烟台银行完成注册资本变更,高达74.42%%的增资幅度引发市场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27家中小银行的增资扩股方案获批。近日,烟台银行完成注册资本变更,高达74.42%%的增资幅度引发市场关注。

4月15日,烟台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山东金融监管局《关于烟台银行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该行注册资本由人民币26.5亿元变更为人民币46.22亿元,并于2025年4月9日完成工商登记变更。

根据山东金融监管局批复,烟台银行拟募集股份不超过21.5亿股,此次增资完成后,该行在山东十四家城商行中的注册资本排名从第十三位跃升至第七位。

1

前三季度业绩爆发,资本充足率缺口扩大

烟台银行之所以大幅度增资扩股,或与其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带来的资本短缺有关。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烟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17亿元,同比上升33.93%,实现净利润4.11亿元,同比上升39.32%;实现利息净收入14.7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0亿元,投资收益2.64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总资产为1514.7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02.89亿元。

业绩规模迅速扩大,烟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面临压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3.4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99%,较2024年初分别下降33个BP、60个BP和34个BP。

尤其是烟台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经贴近7.5%的监管红线。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造血能力弱,发展过程中资本持续消耗,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补充资本。

2

信息披露频频出现瑕疵

除了造血能力弱,烟台银行也频繁出现信息披露质量问题。

2024年5月,烟台银行发布公告称,其此前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数据颠倒。此外,更正后的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支出、营业利润等多项数据的本期发生数与更正前版本出现差异。

烟台银行2024年二季度信息报告公布后,有媒体发现利润表“本期发生额”和“本期金额”数据完全一样,与2023年和2022年的第二季度信息报告口径不一致。该媒体就此事询问烟台银行并未得到答复。

近日,又有媒体发现,烟台银行2022年报并未披露该行“前五大贷款投向行业分布情况”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数据,而是披露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两年的数据。相关人士称可能是日期填写错误。

金融业人士指出,银行应当重视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透明和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既是银行治理能力的体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压舱石”。

3

合规问题频发,烟台银行内控建设有待加强

事实上,信披瑕疵只是烟台银行合规建设薄弱的一角,2024年烟台银行还收到了两张罚单。

2024年2月,烟台银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处以罚款40万元。同年11月,烟台银行又因未按照规定报送报表被处以罚款30万元。

再往前追溯,2023年末,烟台银行被曝光其贷款客户鑫恒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利用伪造的虚假合同将近5亿元贷款进行转移,并挪作他用。根据双方协议,山水文园公司和鑫恒公司或由其指定的主体向烟台银行借款7.2亿元,其中2.2亿元用于购买烟台银行不良债权,另外5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

中诚信发布的《烟台银行2023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烟台银行合计8.3亿元的非标投资已违约并划入不良,其中7.2亿元实际用款人为某家房地产企业,抵质押物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房产和股权。这笔不良资产的贷款用途和数额与上述协议内容相同。

而对于外界的质疑,烟台银行未公开正面回应。有评论认为,若烟台银行想要走得更远乃至冲击上市,必须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烟台银行增资扩股背后的隐忧** 烟台银行大幅增资74%以缓解资本压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逼近7.5%监管红线,反映其快速扩张与资本补充的失衡。尽管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增速超30%,但高增长依赖信贷投放,叠加房地产不良贷款暴露(如鑫恒公司5亿挪用事件),资产质量隐患未消。 信息披露屡现瑕疵(核心指标错报、年报数据混乱)及年内两次监管处罚,暴露内控薄弱问题,可能影响市场信心与长期估值。中小银行若仅依赖扩股“输血”而忽视治理能力提升,恐难持续。未来需平衡规模与质量,强化合规与风控,否则资本补充仅能解一时之渴,难阻风险累积。
注:本文转载自远见资本局,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