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文超的手机在某个寻常午后弹出银行到账提醒时,这位蜀韵天府熊猫创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正在熊猫时空馆调试新到的互动装置。
来源|天府观察使(中访网旗下品牌)
杜文超的手机在某个寻常午后弹出银行到账提醒时,这位蜀韵天府熊猫创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正在熊猫时空馆调试新到的互动装置。看着屏幕上那串数字,他忽然想起半年前为了申请一笔项目补贴,财务团队连续加班整理材料的日子——那些堆满办公桌的报表、反复修改的申报书,如今都成了不必再提的往事。
这笔无需申请便自动到账的奖补资金,像一滴墨滴入清水,在成都的市场土壤里晕开层层涟漪。当“免申即享”从政策文件里的概念变成企业账户上的实际数字,一场静悄悄的政务服务革命正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
01
从“跑腿申请”到“自动匹配”的奇妙转身
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里,“银海闻语大模型”正在处理最新一批政务数据。很难想象,这个通过国家双备案的人工智能产品,其研发奖励资金的到账速度比项目庆功会的筹备还要快。“过去申请奖励,光准备材料就要抽掉三个核心工程师。”公司副总裁乔登俭翻着手机里的到账记录,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现在政策像精准推送的新闻,直接找到需要它的企业。”
这种“精准推送”的背后,是成都各部门搭建的数据共享网络。在锦江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后台系统里,企业注册信息、项目备案记录、资质认证文件等数据正像活水般在不同部门间流动。当四川久远银海的大模型完成备案时,系统自动触发比对机制,在15分钟内完成了企业资质与奖励政策的匹配校验。这种“政策找企业”的模式,彻底颠覆了过去“企业找政策”的被动局面。
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的办公室里,副局长张锐剑展示着一组对比数据:传统流程下,企业申请农业类奖补平均需要提交17份材料,历经6个审批环节,耗时最长达98天。而现在,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的“邛州爱才行动”奖补,从系统识别到资金到账仅用了3个工作日。“我们把惠企政策拆解成可量化的数字指标,让计算机代替企业做‘填空题’。”张锐剑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链条说,“政府服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把企业从繁琐的申报中解放出来。”
02
资金背后的信心化学反应
在熊猫时空馆的蓝图上,杜文超用红笔圈出了新的规划区域。那笔“免申即享”的资金到账后,原本被搁置的AR熊猫互动项目重新启动,预计能让游客接待量提升40%。“资金的及时注入,就像给齿轮加了润滑油。”他蹲下身抚摸着地面的熊猫爪印图案,“更重要的是,这种确定性让我们敢做长远规划。”
这种确定性正在成都的企业家中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乔登俭透露,拿到人工智能奖励资金后,公司董事会当即决定追加3000万元研发投入,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从政务服务拓展到医疗影像识别领域。在邛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四川天豫兴禾的总经理万红艳把10万元奖补变成了两条新的生产线检测设备,“以前总担心政策兑现不了,现在敢把资金计划做满三年。”
企业信心的提升,直观体现在市场数据里。成都市发改委的监测显示,自“免申即享”政策推广以来,获得自动兑付的企业中,有72%在三个月内增加了投资或扩大了用工规模。这种由政策确定性带来的市场积极性,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03
政务服务的“成都解法”
在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改革展厅里,一张动态更新的“免申即享”地图格外醒目:市文广旅局的旅游业政策覆盖率达54%,市商务局新出台政策中30%实现自动兑付,成都高新区更是将30%的覆盖率设为政策出台的“及格线”。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制定者们重新审视政务服务的逻辑——与其让企业适应政策,不如让政策适配企业。
邛崃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杨淼的办公桌上,放着三份不同颜色的政策清单:红色清单标注着必须企业主动申请的事项,蓝色清单是正在改造的“即申即享”项目,而占比最大的绿色清单,则全部是“免申即享”的政策条目。“我们在制定新政策时,首先问的是‘能不能让系统自动识别’。”杨淼指着绿色清单上的17条政策说,“就像设计产品要考虑用户体验,政策制定也该有‘企业视角’。”
这场改革正在向更细微的地方渗透。在成都的政务服务APP上,企业可以实时查看自身符合的“免申即享”政策;在高新区的“政策计算器”里,输入企业信息就能自动预估可享受的扶持额度。这些创新让惠企政策从“纸上福利”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市场助力。
夕阳下的熊猫时空馆里,新安装的全息投影设备正演示着熊猫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化历程。杜文超看着那些灵动的光影,忽然觉得“免申即享”政策就像这些投影技术——它不直接创造价值,却搭建了让价值顺畅流动的通道。当政策红利能像阳光雨露般自然滋养市场主体,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或许就藏在那些无需申请却如约而至的惊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