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财经数据

上半年净赚超100亿!牧原股份凭什么坐稳“猪企一哥”?​

摘要:在生猪养殖行业,牧原股份一直是行业龙头。



来源|中访网

责编|朱佳依

在生猪养殖行业,牧原股份一直是行业龙头。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再次以一份惊艳的成绩单,彰显了其“猪企一哥”的实力。

亮眼业绩,彰显龙头实力

7月9日盘后,牧原股份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5 - 110亿元,同比增长924.60% - 973.39%;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02 - 107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129.97% - 1190.26%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若按归母净利润最低值102亿元计算,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约57亿元,高于一季度的44.91亿元 。如此高的业绩增长,在整个行业中都极为亮眼。



牧原股份此次业绩高增长,一方面受益于行业周期性变化。生猪价格虽未大幅上涨,但相对稳定,且处于盈利区间。同时,饲料原料价格处于低位,降低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去年同期业绩基数较低,也使得今年的增长幅度更为显著。

营收创新高,凸显出牧原股份超强的盈利能力。其在养殖规模、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优势,在这份业绩预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股价表现平淡,背后原因几何?

尽管牧原股份业绩表现十分亮眼,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较为平淡。业绩披露后,股价高开低走,收盘仅小幅上涨0.47% 。从长期来看,年内股价涨幅虽超20%,好于市场平均水平,但距离历史高点仍处于腰斩状态,市值缩水超2000亿元。

股价表现不佳,一方面是市场对生猪养殖行业的整体预期较为谨慎。猪周期的存在使得行业业绩波动较大,投资者担忧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虽然牧原股份成本控制出色,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其他企业也在不断追赶,市场担心其竞争优势难以长期维持。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投资者对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更为保守。



自繁自养模式,构筑核心竞争力

牧原股份是国内自繁自养模式的先行者。与传统“公司 + 农户”模式不同,自繁自养模式要求企业在育肥等核心环节自主完成,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用于场地购置和猪舍建设。

在发展过程中,牧原股份为扩大固定资产付出了代价。2013 - 2016年,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大幅增长,负债也随之攀升,现金流紧张。但随着规模逐渐成型,自繁自养模式的优势开始显现。

通过一体化、精细化管理,牧原股份成功解决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不经济”的难题。在疫病防控方面,自主管理使得防疫措施能更严格落实;在人员管理上,公司能有效协调各环节,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养殖成本控制上,牧原股份成绩斐然。2025年5月,完全养殖成本降至12.2元/千克,全年目标是平均成本12元/千克 ,年底更是要实现11元/千克的成本目标。与自身历史数据相比,成本持续下降,2023年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5.0元/千克 ,2024年底降至13元/千克 。

从养殖规模看,2024年牧原股份全年累计销售生猪7160.2万头,2025年预计出栏商品猪7200 - 7800万头,仔猪800 - 1200万头 ,总数量8000 - 9000万头 。截至今年6月,生猪出栏量累计已达3839万头 。

登顶之后,未来路在何方?

成为行业第一后,牧原股份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成本角度看,虽然仍有降本空间,但随着成本不断压缩,降本难度增大,对业绩的驱动力也将减弱。从规模扩张角度,其经营策略已从“扩张、抢市场”转变为“降负债、精耕细作” 。2022 - 2024年,净流动负债虽有波动,但2024年明显下降,公司目标是2025年底较2024年底降负债100亿元 。

为了突破现有困境,提升企业估值并实现全球化,牧原股份抛出港股IPO计划。然而,开拓海外市场并非易事。新希望六和、海大集团等猪企已在海外市场布局多年,牧原股份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注:本文转载自中访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