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闵行区的一隅,一家看似普通的面馆近日成了网络焦点。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嘉怡
在上海闵行区的一隅,一家看似普通的面馆近日成了网络焦点。“3元阳春面配48元一杯茅台”,这个奇特的组合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民关注。这一现象不仅是简单的网红打卡事件,更是白酒行业在消费变革浪潮下的一个生动注脚,为我们揭开了高端白酒市场转型的神秘面纱。
走进这家面馆,朴实无华的装修,木质桌椅摆放整齐,墙壁上挂着简单的菜单,没有丝毫奢华的装饰。3元一碗的阳春面,面条劲道,汤汁浓郁,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冒着腾腾热气,承载着老上海的烟火气息。而一旁,精致小杯里盛着的茅台,散发着独特的酱香,又带着几分高端与神秘。这两者的强烈反差,吸引了无数食客慕名而来。
面馆老板谈及为何推出按杯卖茅台的创意时,笑着说:“茅台整瓶卖太贵,很多人想尝又舍不得,按杯卖,大家花个几十块就能体验一下,吃阳春面也能配茅台,这种感觉很奇妙。” 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也让高端白酒走进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数据显示,面馆爆火后,茅台等高端酒的销量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愿意在这里花上几十元,体验一次与高端名酒的邂逅。
从行业角度来看,上海3元面馆的现象,是高端白酒行业在面临消费场景受限、消费动能减弱、渠道亟待重构、文化需要破壁等多重压力下,一次极具代表性的微观创新实验。
长期以来,高端白酒主要活跃于商务宴请和高端消费圈层,一瓶动辄上千甚至数千元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但随着消费市场的变迁,年轻一代消费者崛起,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传统的高端白酒消费模式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后禁酒令”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白酒的政商务需求被大幅度压缩,高端白酒行业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小额体验式消费”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将单次消费成本压缩至48元(茅台),在保留高端酒品质体验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尝新门槛。这种“小容量 + 亲民场景”的组合拳,让高端白酒从“少数人的专属”转变为“多数人的可选”。
不仅如此,面馆模式还成功将高端白酒从刻板的“商务场景”联想中解放出来,巧妙植入了“自饮场景”的轻松氛围。10ml的小杯容量,精准满足了消费者“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需求,避免了浪费;面馆的市井烟火气,有效消解了高端酒的社交压迫感,让“小酌怡情”成为自然选择。
上海3元面馆现象,也为高端白酒行业突围提供了三大核心启示:
一是价格体系的弹性探索。面馆茅台售价48元/杯(折合约2400元/瓶),这种“非标定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价格体系,为酒企在价格混战中寻求差异化竞争与价值重塑提供了新思路。酒企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和目标群体,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和包装,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价值锚点的战略转移。高端白酒的价值支撑点需加速从单一的“身份象征”,向多维度的“体验载体”乃至“自饮愉悦”迁移。除了品质和品牌,酒企还需要在文化底蕴、场景适配性等方面下功夫,构建更丰富、更贴近当代消费者的新价值体系。
三是渠道生态的协同重构。传统经销商体系需积极拥抱变革,与餐饮终端、电商平台、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形成互补与协同,共同构建覆盖消费者全触点的立体化网络。让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松购买到心仪的高端白酒。
当然,“论杯卖”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单价高的事实并未改变,长期饮用成本仍然较高,且不符合大众长期饮用的普遍场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高端白酒行业打开了“破圈”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高端白酒行业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创新产品形态、渠道策略与价格体系,实现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本质转型。就像这碗3元阳春面与48元茅台的奇妙组合,看似荒诞,却蕴含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