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海银行10名董监高的增持行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
来源|中访网
责编|张晓丽
近期,上海银行10名董监高的增持行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这一举措究竟是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还是在股价波动下的维稳之举?
顾建忠回归与首次持股
现年51岁的顾建忠,是金融行业的一员老将,投身金融领域已长达28年,拥有极为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他的职业生涯起始于上海银行,在那里度过了关键的17年,从基层岗位逐步晋升,曾先后担任多个重要部门的总经理,包括公司金融部、授信审批中心、营业部等,还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以及纪委副书记等职务。30岁时,他就担任总行部门总经理,成为当时上海银行最年轻的部门总经理,可谓年轻有为。
2015年,顾建忠调任上海国际集团副总经理,负责投资管理工作。期间,他还兼任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在2016 - 2019年担任浦发银行的董事等多个职务。2018年底,他出任上海农商行行长,在他的带领下,该行确立以“人才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方向,围绕“坚持客户中心、坚守普惠金融、坚定数字转型”三大核心战略配套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组织架构与队伍建设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推动敏捷转型与组织架构体系优化 。
2025年4月,顾建忠回归上海银行担任党委书记,按惯例,在完成相关流程后,他将正式“接棒”上海银行董事长一职。7月23日至25日,顾建忠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上海银行A股股票10万股,若以最低成交价10.46元/股折算,此次持股花费104.6万元。这是他掌舵上海银行后首次持有公司股票,这一行为无疑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彰显出他对上海银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愿意与银行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成果。
10名董监高集体增持
与顾建忠一同行动的,还有上海银行其他9名董监高。在2025年7月23日至7月25日期间,他们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A股股票,合计增持44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10.46元至10.7元,增持总金额在460.24万元 - 470.8万元区间。其中,副董事长、行长施红敏买入6.5万股,副行长胡德斌买入5万股,副行长俞敏华买入5.5万股等。并且,这些董高监人员承诺将所购入的股票自买入之日起锁定两年。
董监高集体增持自家股票,通常被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积极看好。他们作为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对银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等内部情况有着最为深入的了解。此时增持,或许是他们认为当前银行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希望通过增持股票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增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
股价波动与市场观望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较为复杂。从股价表现来看,截至2025年7月25日收盘,上海银行报收于10.4元/股,较上周的11.03元下跌5.71%。拉长时间轴至今年,截至7月25日,股价已较年初下跌约2.8%,总市值为1477.73亿元。在公告高管增持后的首个工作日,7月28日,上海银行收报10.52元/股,仅上涨了1.15%。这表明市场仍在观望,投资者对于上海银行未来的发展仍存在疑虑。
一方面,管理层的变动给上海银行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顾建忠回归后,银行的经营策略、经营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目前尚不明朗。此外,因工作调动,汪明辞去上海银行副行长职务,调往上海农商行担任行长,这一系列人事变动让市场对上海银行的稳定性产生担忧。
另一方面,上海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掉队”的风险。曾经作为头部城商行,资产规模一度仅次于“老大哥”北京银行,风光无限。但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为3.2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按照上市城商行资产总额排位来看,已降至第四位,被宁波银行赶超。
从业绩数据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银行营业收入135.97亿元,同比增长3.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1438.59亿元,同比下降2034.7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转负主要因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减少。虽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增长,但增速相对平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幅下降也给银行的运营带来一定压力。
上海银行董监高的增持行为,除了向市场传递信心之外,也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在当前金融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银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形象。增持股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此外,增持股票也有助于加强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性。当董监高持有公司股票时,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制定并执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升公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