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海尔智家披露了2022年的财务报告,3月31日,其股价便暴跌6.36%,接下来两个交易日同样大幅杀跌,财报披露后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9.17%。
3月30日,海尔智家披露了2022年的财务报告,3月31日,其股价便暴跌6.36%,接下来两个交易日同样大幅杀跌,财报披露后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9.17%。
坦白来讲,海尔智家的业绩并不差,与整体行业相比,甚至可以说十分优秀:营收为2435亿,同比增长7.22%;实现净利润为147.1亿,同比增长12.48%。
受房地产行业调整、疫情反复及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家电市场消费较为低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全渠道零售额7649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5.3%;在北美,2022年美国家电市场核心家电发货量下降6%;在欧洲,2022年行业销量下降8.9%。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营收净利润双增的成绩实属不易。然而这也是市场所担忧的地方,在连续多年维持高增长后,海尔智家的天花板隐现。虽然海尔智家2022年营收净利润实现双增长,但与相比2021年8.5%的营收增速、47.1%的净利润增速相比,增速下滑明显。
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海尔智家实现营收为587.6亿,同比仅小幅增长了2.24%,远低于平均水平;净利润为30.45亿,同比下跌了2.71%。在行业整体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海尔智家似乎也抵挡不住市场周期波动,投资者显然担心其业绩出现反转。
海尔智家与美的格力并列为中国白电三巨头,但是长期以来,海尔智家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以已经披露的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做比较,美的集团营收为2717.75亿元,同比增长3.36%,归母净利润为244.7亿元,同比增长4.33%,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格力电器营收1474.89亿元,同比增长6.77%,归母净利为183.04亿元,同比增长17%。
同期海尔智家的营收为1847.49亿元,同比增长8.91%,净利润为116.66亿元,同比增长17.26%;
在国内市场面临美的、格力两大巨头的强力竞争,海尔智家倾向通过海外收购开拓全球市场,实现规模化扩张。
2011年10月,海尔智家以1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三洋电机,进入日本以及东南亚市场;2012年11 月,海尔智家以7.05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控股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Fisher & Paykel;2016年1月,海尔智家以56.1亿美元收购了GE Appliances资产,成功打入北美市场;2019年1月,海尔智家以4.7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品牌Candy,获得了Candy在欧洲、中东、亚洲及拉美等地区的市场。
通过这一系列收购,海尔智家完成了全球化布局,规模也连上了几个台阶。2015年其营收规模还只有897.97亿元,2016年营收突破千亿达到1191.32亿元,2019年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了2007.62亿元。
然而通过并购虽然实现了规模化扩张,但同时也造成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由此导致销售净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从2019年开始,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维持在300亿元以上,2022年全年的营销费用合计高达386亿,占营业总成本的比例为17%,其中仅四季度的销售费用就达到111亿,单季度环比大增12.27%。
从净利率数据来看,2018-2021年,海尔智家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5.33%、6.14%、5.40%和5.81%。同期格力电器的净利率分别为13.31%、12.53%、13.25%、12.15%。
与此同时,海尔智家的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似乎有些跟不上规模扩张的步伐。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海尔的投诉量有3256条,投诉内容涉及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售后服务质量差等。
比如今年2月22日,有消费者投诉称,其在2015年年底花费18000元左右购买了卡萨帝高端冰箱后,制冷功能多次自然故障,不能制冷,反应客服后更换组件,过了几个月又发生故障,仅22年一年报修五次,每次维修后管用两个月又坏,期间冰箱内食品药品尽数化冻腐坏,造成极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
而频繁的海外大规模并购同时还带来了另外的风险:巨额商誉值。数据显示,2022年海尔智家的国外收入为1261亿,占收入的比例为51.78%,海外业务显然已经成为海尔智家营收主要来源。
但是由并购带来的短期规模效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依赖于未来并购整合情况,一旦整合不及预期可能会造成商誉减值。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尔智家的商誉高达236.4亿,商誉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22.4%。
如果全球家电市场消费持续低迷,海外市场销售出现较大幅下滑的话,海尔智家或面临商誉减值风险。(内容来源|商业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