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头部药企恒瑞医药动作不断。
近期,头部药企恒瑞医药动作不断。
5月15日,恒瑞医药公布了一份总额不超过12亿元的员工持股回购计划,按照该回购方案,回购价格不高于70.14元每股,相较目前50元左右的股价,还有约40%的空间,不过整体的回购额,相较目前的市值不到0.4%,料将该回购方案对市值影响有限;
或许释放利好之下,也有着市值管理的心态,毕竟相比恒瑞医药巅峰时期6000多亿的市值,现在还处于腰斩状态,市值与5年前相当。
不过相比之下国资与北向资金却在大幅减持。最近一期的股权变动显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环比减少了4.03%,连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团环比减持了3.94%。
恒瑞医药近来业绩表现不佳、高管变动频频,即便是实控人孙飘扬重回董事长岗位,仍然止不住业绩下滑、市值腰斩的颓势。
1
业绩连续两年下跌,孙飘扬难挽颓势
年报显示,2022年恒瑞医药营收212.75亿元,同比下滑17.87%,归母净利润39.06亿元,同比下滑13.77%;
呈现了业绩双降的局面。
时间拉长一点来看,这已是恒瑞医药连续第二年营收、利润双双下滑了。2021年,恒瑞医药营收同比下滑6.6%至259亿元,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下滑28.4%。
显然,即便是孙飘扬在2021年重掌恒瑞医药,也难以挽回业绩下滑的颓势。
到今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等业绩指标才出现企稳迹象,一季度营收同比微增0.25%至54.92亿元,归母净利润微增0.17%至12.39亿元;
从业绩表现看,这种企稳也是十分脆弱的,一季度营收利润的表现,实际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事实上,恒瑞医药的业绩增长乏力,从2019年就开始了。2019年至2022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33.7%、19.09%、-6.59%、-17.87%,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1.05%、18.78%、-28.41%、-13.77%;与此同时,相比于营收增速的下滑幅度,归母净利润下降得更快。
业绩下滑之下,恒瑞医药的盈利能力也在下滑。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恒瑞医药的毛利率分别为87.93%、85.56%、83.61%,同样也是两连降。
净利率方面,恒瑞医药也从2019年、2020年时22.7%以上的水平,下滑至2021年、2022年17%点多的水平,下滑相当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恒瑞医药发布了一则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公告,针对的是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问题。
此前,恒瑞医药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上,均以费用化处理,每一分的研发支出都会影响当期利润;变更后,恒瑞医药把相当一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计入开发支出。
2022年年报显示,恒瑞医药研发费用63.45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约14.6亿元,研发投入资本化率23%,相较同业,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水平仅次于华润双鹤的34.3%和26.9%,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通过对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一定程度上也“美化”了企业的利润报表。
探究恒瑞医药业绩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原因,或许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新药无力旧药失速”。
2
业绩困境:创新药无力仿制药失速
对于收入下滑,恒瑞医药将之归结为仿制药集采、创新药的医保谈判、疫情导致的医疗机构业务量缩减等原因。
从恒瑞医药的年报数据来看,传统仿制药的集采对其业绩影响确实很大。
恒瑞医药在年报中表示:自2018年以来,公司涉及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35个品种,中选22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4.5%;
如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2022年销售收入仅6.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6亿元,同比下滑79%;
2022年11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七批次集采涉及的5个药品,2022年销售收入9.8亿元,同比减少9.2亿元,同比下滑48%等;
可见传统的仿制药业务在集采的压力下,营收下滑的相当厉害。
创新药方面,恒瑞医药披露,2022年创新药销售收入 81.16 亿元(含税 86.13 亿元),约占总营收的38%,此前年报并未披露创新药销售收入。
自2011年以来,恒瑞医药已有13 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这种多点开花的策略,颇有种快消品的营销策略,显然会分散企业的营销精力。
去年起,恒瑞医药旗下的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瑞马唑仑、氟唑帕利、海曲泊帕等多款创新药执行新的医保谈判价格,医保销售价格平均下降 33%,
“加之产品准入难等因素,部分创新药收入增长较慢,个别创新药甚至全年销售金额同比有所下降。”
总结下来,恒瑞医药近两年业绩下滑甚至失速,确实是“新药无力旧药失速”的局面。
不过,造成这种局面也并不完全是医药集采和医保谈判的“锅”。因为你的业绩在下滑在失速,同行却在快速发展,这就是能力问题或者战略问题了
以创新药为例,百济神州的创新药业务就增长快速,比如其旗下的百悦泽和百泽安两款创新药,2022年营收合计66.88亿元,占百济神州总营收的69.91%。这两款创新药营收较2021年同比增长172.34%、73.59%。
此外,还有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净收入也达到67.5亿元,同比增长19.89%;翰森制药创新药收入约为50.06亿元,同比增长19.1%;先声药业创新药业务收入41.28亿元,同比增长32.3%等等。
由此可见,恒瑞医药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还是自身原因,而非客观环境。
3
两年减员超8000人,高管频频跳槽去对手方
既然开源有难度,那就节流。
恒瑞医药在孙飘扬的带领下,仍然难阻业绩下滑,那只好刀刃向内,对成本费用开刀。
年报显示,2022年占起成本最大头的销售费用同比大幅下降21.7%至73.48亿元,较2021年的93.84亿元足足少了20亿元;
管理费用下滑19.36%至23.06亿元,同比减少了5亿元。
对于老板和上市公司来说这省下来的钱可是实打实的现金啊!但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下滑的背后,是大裁员!
据恒瑞医药的年报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将销售队伍由1.71万人缩减至1.32万人,净减少近4000人;
2022年,恒瑞医药销售人员进一步减少至10392人,净减少近3000人。总人数从2021年底的24491人减少到2022年底的20624人,净减少3867人。
短短两年时间,伴随着恒瑞医药业绩的两连降,恒瑞医药的员工人数从2020年底的28903人,净减少了8300人!
离开的不仅有大量的普通员工,恒瑞医药这两年被业内诟病的还有大量高管的离开。
有数据统计显示,仅2022年,恒瑞医药就有4名副总经理辞职;在2020年7月5日,恒瑞医药曾一次性公告了蒋新华、孙辉、刘疆、李克俭等四名公司副总经理的辞职。
高管层的频频变动,让已65岁的创始人孙飘扬仍处在一线管理岗位,甚至其本身也曾公开表达过对高管离职的无奈:“我想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或许是他们认为外面更有前途,或是他们与恒瑞的发展目标无法适应。”
不过有意思的是,恒瑞医药倒是为对手培养了不少高管。比如恒瑞医药前首席医学官兼副总经理邹建军离职后,立刻担任了君实生物的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原副总经理陶维康离职后,则则出任了齐鲁医药的全球创新药研发总经理;原副总经理张晓静担任了德琪医药首席医学官等等。
当然,作为医药行业的头部企业,其本身作为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并非坏事,但企业自身管理层如果变动频频,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得不考量。(内容来源 | 财经九号 作者 | 胖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