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正在“走钢丝”

摘要:​7月3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复星医药产业获浦发银行核发的融资额度提高,

7月3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复星医药产业获浦发银行核发的融资额度提高,复星医药为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向浦发银行申请的融资所提供的最高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所涉债务本金总额拟由原来的不超过等值人民币 7.6亿元元调增至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1.6亿元。

担保额度一提高,复星医药就“趁热打铁”,在同一份公告中表示拟为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向汇丰银行申请的本金不超过 3000 万美元融资项下债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拟为控股子公司复星安特金向成都农商行申请的本金不超过人民币1.1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7月5日,复星医药再一次发布公告称拟为控股子公司复星健康向民生银行申请的本金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元的循环授信额度项下债务提供最高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截至 2023 年 7 月 4 日,复星医药实际对外担保金额237亿元,约占2022年归属净资产的53.20%。

有业内人士指出,风控实践中一般认为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应控制在30%以内,比例越高,风险越大,“爆雷”后造成的危害也越大。复星医药53.20%的担保比例无疑远超一般水准。

不仅如此,5月25日,复星医药2023年经营计划中称自己准备了不超过333亿元担保总额。换言之,复星医药今年仍可以担保近百亿金额,“胃口”可谓相当之大。

复星医药为何执着于担保?这或许和其经营模式有关。公告显示,复星医药主要做的是控股子公司、以及控股子公司之间相关的担保,其中复星医药产业的新增担保额度就达到了110亿元,复兴实业的新增担保额度为90亿元。

事实上,上市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方便子公司获取信贷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已经成为了业界普遍做法,但是另一方面,高比例、大额的担保容易引起系性风险,造公司的坏账。

尽管复星医药在公告中称,如果被担保方不是全资子公司,原则上只承担所持股权比例相当的担保责任,看似可以规避一部分风险,但是其他潜在风险存在。

2023年一季度报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复星医药的流动资产合计为351.8亿元,流动负债合计为324.7亿元,流动比率为1.084。一般而言,企业要保持短期偿债的能力,流动比率要维持在2:1左右。复星医药的流动比率远低于该值。这意味着如果复星医药发生信誉风险,其现有的偿债能力恐怕难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复星医药的利润依靠投资收益支撑。财报显示,2020-2022年,复星医药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2.84亿、46.24亿、43.78亿,占归属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2.35%、97.78%、117.34%。投资收益中剔除掉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之后的剩余部分金额分别为7.04亿元、28.35亿元、25.43亿元,占归属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9.22%、59.94%、68.16%。特别是近两年,复星医药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非常之高,这也意味着近两年复星医药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足。

投资收益同样也要面对风险。2022年10月30日,复星医药曾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称,公司持有BNTX股票亏超11亿元,导致归属净利润下滑。而2022年复星医药的归属净利润为37.31亿,较2021年同比下跌21.10%。

投资失误的同时,复星医药在资本市场也遭遇冷待。自从2021年8月31日A股股价达到历史最高值91.13元/股后,复星医药的股价就一路下跌。截至2023年7月7日,复星医药A股股价报收30.75元/股,较历史最高值缩水了近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复星医药先定增后减持的操作让投资者叫苦不迭。2022年7月29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已于2022年7月22日出具验资报告,确认截至2022年7月21日止公司已收到非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总额约44.84亿元。而2022年9月2日,复星医药又发布公告称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的A股。此举一出,复星医药股价迅速跌停。

复星医药一方面大额担保、用投资收益做好业绩“走钢丝”,一方面又“先定增后减持”不顾及投资者的利益,也难怪留不住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