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顾问|华博新闻社城市研究院
出品|华博城市观察
邮箱|hbnews852@163.com
近几年,天津市的经济增速受疫情影响下滑严重,2022年GDP增速创下二十年来新低,今年一季度还失去了全国GDP总量第11名的位置。与此同时,天津市还面临着债务风险相对较大、税收收入呈下行趋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滑明显的问题,直到今年1-5月其土地财政依然承压。
土地财政持续承压,债务率高
疫情以来,楼市萧条对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土地财政依赖较高的城市,财政压力也随之增加,天津市就是其一。
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6.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口径下降5.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8%,一年减少了近300亿。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23.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378.97 亿元,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比重高达89.45%。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年天津市的土地财政依然承压,其1-5月份政府性基金收入为174.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1%;政府性基金支出190.9亿元,下降44.4%。
与此同时,天津市还面临着债务率高、债务结构失衡的问题。财政局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8645.5亿元,几无限额空间,债务率达到295.1%,远超警戒线,政府债务风险相对较大。从债务余额结构来看,天津专项债占比较高,2022年专项债务余额达到6650.8亿元,占天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比重达到76.9%。债务压力的增加,也会影响到天津市的经济发展。
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在历经产业结构转型之后,天津市目前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三产业占主导,二产偏向石油石化等重工业的模式。但因为二产多年来依赖重工业的问题,挤压了天津市产业转型的空间,导致天津市目前经济动力明显不足。
2022年,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311.34亿元,位列全国第11位,增速仅为1%,在GDP万亿城市中增速排名倒数。事实上,天津市增速放缓早在前三季度就有迹可循,在2022年第一至三季度,天津市GDP增速分别为0.1%、0.4%以及1.0%,前两个季度几乎是零增长。
时间线来到2023年一季度,天津市依然承压前行,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5.38亿元,虽然实现了5.5%的增长,但依然输给了宁波市的3801.8亿元,这也是宁波市GDP首次超过天津,成功夺取全国GDP第11名,天津市究竟哪里拖了后腿?
2017年似乎是个转折点。当年,天津滨海新区主动“挤水”,去掉其GDP虚高成分,将2016 年的万亿GDP调整为6654亿元,此次调整也导致 2017 年天津GDP增速下跌至 3.64%,同时暴露其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分产业来看,2022年其第一产业增加值273.1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038.93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6亿元,增长1.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下滑十分引人注目,要知道,如今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22年GDP十强城市中看,工业制造业较强的城市,2022年GDP表现也较强。
而天津市近年来的工业,却是在承压前行。2022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7%,制造业下降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6%。第二产业占比也是逐年下滑,二产业占比也从十年前的50%掉到了如今的37%的占比,天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工业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型的过程,还面临着二产偏向重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依然较低。同时,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也使得天津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足、创收能力有限,与全国经济GDP十强城市相比,2022年天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003元,低于GDP同梯队其他城市。
2023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天津目前仍存在数字经济引领作用还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地不够到位、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中心城区主导产业聚集效应还不突出;港口战略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民营经济不够活跃;营商环境对标一流仍有差距等短板。
不过同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天津市也在高举制造业立市的旗帜,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深化重点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但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成效尚待时间验证。
目前,天津市正在推动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道路发展,不断建立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6月5日,在天津市政府召开的“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主题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介绍了天津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情况。其中便提到了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和2022年又分别进一步下降8.5%和2.5%。
天津市文旅市场复苏加快,正在寻找新“亮点”
经过三年疫情的影响,停滞的旅游业市场需求爆发,今年来我国旅游业高开稳走持续回暖,天津旅游业也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文旅市场复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据天津市文旅局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天津市共接待人数110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58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17.2%和100.0%,延续了天津市一季度文旅市场热度。
不过,除了“狗不理包子”,天津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旅游亮点。甚至网上有本地市民现身吐槽:“天津是北方规模最大的工业基地。你听说过在工厂里搞旅游的吗?”
还真有。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所在地,天津港近年来打造出一批港口工业游项目,给天津市旅游产业增加了“工业”亮点,同时促进天津港集团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针对“工业风”旅游,推出了智慧零碳码头板块,包括“青韵码头、七彩智港”。该公司采用全球首创单小车岸桥+地面解锁站+水平堆场的自动化码头布局,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为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天津方案”。同时配备全新一代ART,搭载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通过边缘计算自主决策避障、超车,更智能、更安全,将“创新”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更增添一丝神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天津市提出要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持续培育一批有“津味”、适合城市群消费特点的周末游、假日游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旅新场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体验天津独有城市文化魅力。
事实上,今年天津市频频在旅游业上发力。在六月的天津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活动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天津市不仅要发展旅游,更要发展高质量的旅游,要通过文化、科技、创意的新动能来满足高端客源市场需求,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