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产商打响突围战

摘要:掌舵绿城中国近八年的董事会主席张亚东突然辞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成云接棒。在混合所有制房企人事密集变动之际,刘成云掌舵,被视为中交集团正以更强势的姿态,将绿城中国推入新战场。

来源 | 见闻地产

作者 | 周智宇

今年业绩会前夕,绿城中国突发换帅,引发市场关注。

掌舵绿城中国近八年的董事会主席张亚东突然辞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成云接棒。在混合所有制房企人事密集变动之际,刘成云掌舵,被视为中交集团正以更强势的姿态,将绿城中国推入新战场。

刘成云也在近期业绩会上,表达了中交集团对绿城中国的支持态度。他指出,在新的阶段,中交集团对绿城的支持会越来越强。

过去一年,绿城中国从深度调整的房地产行业当中杀了出来,在这场刺刀见红的存量博弈中,绿城中国以2768亿元销售额冲进行业前三,打造出千亿代建帝国,却难掩利润端的压力。

这家央企地产商接下来要打响突围战,在行业的新周期用更多的变革,应对市场变化。

当地产行业从高杠杆扩张转向精益化运营,绿城中国这家以产品力在行业著称的央企地产商,能否用产品主义对冲周期波动,在中交的支持下,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利润增量?这是这家央企地产商在新阶段的主要看点。

1

调仓

行业深度出清阶段,绿城中国在2024年以积极的态度“换仓”。

从财报看,绿城中国在2024年实现营收1585.46亿元,同比增长20.7%,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股东应占利润却同比跌48.8%至15.96亿元,直接原因是计提了49.17亿元的资产减值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如果扣除该影响,绿城中国股东应占利润同比有所增加。

在此前年报预告中,绿城中国也提前给投资者打了“预防针”。公告称,其在2024年主动加大长库存去化力度,加快库存结构调整,导致2024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亏损增加。

绿城中国执行总裁耿忠强表示,存货减值是每家房企都在面临的问题,2024年的资产减值基本是2021年之前的库存项目。

耿忠强指出,绿城中国近几年的新增投资平均净利率都接近双位数,并且基本上都实现了兑现。这意味着,随着此前库存逐步出清,接下来随着新获取项目进入结算周期,其利润端会逐步得到改善。

绿城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在2024年项目首开去化率达82%的高位,并有64%的项目实现首开溢价,溢价率最高11%。

土储上,绿城中国去年新增土储货值1088亿元,位列行业TOP4,权益投资额484亿元,权益比提升至79%。新增42个项目中,一二线城市货值占比达92%,北京、上海、杭州等十大核心城市贡献53%的货值。

绿城中国副总裁李骏强调,绿城的打法是坚持差异化投资,深耕核心城市,机会性城市则通过狙击式的投资来进入,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突出流动性,均衡赢利性。

在当前土拍市场的回暖,尤其是上海、杭州等城市优质地块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绿城中国如何在不错失市场机会的情况下,保障投资安全?

绿城中国行政总裁郭佳峰重申“没有好城市,只有好项目”的策略,表示会避开过热地块,寻找小众的结构性机会。

今年一季度,绿城中国频频在杭州和苏州的土地市场上出手,完成了大约500亿元的投资额,已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

按照郭佳峰的预期,在拿地货值上,2025年绿地会保持与2024年相近的程度,若机会好,也会追求更高的目标。

除新拓展项目,李骏表示,绿城的销售在自投板块还有一部份来自存量项目,截至2024年底大约有28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可以完成1250亿元左右。全年来看,绿城今年自投项目销售额有望冲击1600亿元,代建板块营收则会与2024年基本持平,维持在1000亿左右规模。

2

更迭

自2013年末中交集团以约60.15亿港元的代价,击退融创孙宏斌,从绿城中国创始人宋卫平手中接过绿城中国24.288%股份后,绿城中国与中交集团关系愈发密切。

在宋卫平退出董事会后,中交背景的李永前在2015年出任绿城中国执行总裁一职,随后在2019年7月,张亚东被委任为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再到如今刘成云掌舵。

绿城中国的董事会成员组成上,则保持着相对平衡。张亚东离任前,十二名董事会成员中,包括张亚东在内,四名董事会成员为中交背景。

目前的十名董事会成员里,除了三名独董,周安桥、吴天海两位非执行董事均来自二股东九龙仓集团,郭佳峰、李骏则是“老绿城”,执行董事洪蕾和耿忠强是中交系背景,刘成云的职位是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成员当中,中交背景人士占比保持在三分之一。

绿城中国方面在回应这次人士变革时表示,这是基于上市公司治理要求,以及公司发展实际,属于正常人事变动。

多位业内人士及分析师认为,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此次人事变动反映了中交集团对绿城中国的支持。中金公司分析师也指出,这体现了中交对绿城的进一步支持,或将继续推动绿城保持资产负债稳健以及与中交之战略协同,帮助绿城更好发挥“央企信用+市场化机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中交入股绿城中国十年有余,对绿城中国的一个有力支撑,便是金融机构认为绿城中国有央企信用。2013年时绿城中国加权平均利息成本是8.7%,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3.7%,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绿城中国2024年底净负债率56.6%,现金短债比1.55倍,财务安全垫远超民营房企。

就在今年2月,绿城中国成功发行了一笔规模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让已经冰冻两年的中资地产美元债板块解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绿城中国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信任。

同时,则是绿城中国在市场化机制下,开发效率的持续提升。去年底,绿城中国从拿地到经营性回正的周期是12.3个月,较2022年时的17.2个月有了明显提升。

不过随着中交地产在今年初宣布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绿城中国成为中交集团旗下房开业务唯一核心上市地产平台,中交集团内部地产资源的整合也箭在弦上。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刘成云掌舵绿城中国,它会得到中交集团更多资源倾斜,这家央企地产商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刘成云在业绩会上强调,在中交集团的支持下,在股东的全力协同下,在全体绿城人的努力下,绿城有能力从容应对市场变化。

刘成云表示,面对行业重大变化,唯有持续的调整改革,才能推动发展。

的确,如今的市场已然对房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房地产行业转向“制造业逻辑”的进程中,唯有兼具高信用、市场化效率与产品溢价能力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

在行业走向新周期的过程中,总有人能抢占先机。绿城中国不仅要活下去,还要以“高质量生存”重新定义地产央企的竞争力边界。

这家央企地产商能否在“去库存”阵痛后实现利润修复,在代建赛道持续领跑,将决定其能否成为行业下半场里的标杆。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绿城中国换帅与战略突围** 绿城中国2024年营收创新高但利润承压,核心在于主动计提减值以优化资产结构,反映其"换仓"策略的果断。中交系刘成云接任董事会主席,标志着央企母公司对绿城控制力增强,未来资源协同值得期待。 **关键看点:** 1. **利润修复路径**:减值集中出清2021年前库存,新增项目净利率近10%,若顺利兑现将改善利润表现; 2. **投资纪律性**:79%权益比及92%一二线土储占比凸显风险控制,但需警惕热点城市拿地成本攀升; 3. **央企赋能**:3.7%融资成本优势显著,中交地产资产整合可能带来增量资源; 4. **代建护城河**:千亿代建规模提供逆周期缓冲,但需警惕代建业务利润率下行风险。 **挑战**:行业毛利率普遍承压背景下,绿城需证明其产品溢价能力能持续转化为利润。若战略执行到位,有望成为"央企信用+市场化机制"范本,但规模与利润的平衡仍是考验。(298字)
注:本文转载自见闻地产,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