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4月11日讯(编辑 李梦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具身智能”“瞪羚企业”等新概念,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机会之一,具身智能早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热点。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各方力量纷纷涌入、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与商业化发展路径。从政策层面到产业层面,具身智能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已经形成。
研报显示,2028年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2等级,以特种场景应用为主,工业场景逐步落地,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0亿元至500亿元。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总规模达60万亿美元。
智能化浪潮之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涌现出的新机会?如何重构社会发展新图景?聚焦产业发展,由蓝鲸新闻主办、财联社协办的 “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研讨会,4月27日将于上海报业集团举办。
AI财评
【财经锐评】具身智能万亿赛道启航:商业化路径与投资逻辑拆解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释放明确政策信号,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赛道。从产业生命周期看,当前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向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期:一方面核心部件(如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成本年降幅超20%,特斯拉Optimus已实现BOM成本压降至2万美元;另一方面特种场景(如核电站巡检、高危作业)的付费意愿明确,工业场景渗透率每提升1%将带来百亿级市场空间。
但需警惕三大风险点:1)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液压驱动与电机方案仍在博弈;2)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下;3)资本市场存在估值泡沫,部分标的PS已透支5年成长性。建议投资者关注"场景卡位能力"与"单点技术壁垒",优先布局医疗辅助、极限作业等高价值场景供应商,以及具备核心传感器自研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未来3年将是检验商业模式的窗口期,行业或将经历一轮出清后走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