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中国银行全球现金管理创新实践 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升级

中国银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积极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强大的跨境资金清算、专业的反洗钱管理以及完备的境外服务能力,实现7×24小时跨境资金调拨自动化处理和实时到账,为众多跨国公司提供以现金管理为核心的全球综合金融服务,积累了广泛声誉与专业影响力。特别是,在央企司库建设中,中国银行实现对有境外财资管理需求的央企客户境外现金管理服务全覆盖,为跨国公司提供各版本跨境资金池超过1000个,在多地首发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3.0业务,跨境资金池数量和交易量牢牢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旨在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格局中的特殊作用,在提高跨境结算效率,完善企业全球资金管理等方面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多政策便利。作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中国银行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以上海分行为桥头堡,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定助力。

助力企业“走出去”,打造央企司库服务新标杆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全面对接服务某在沪央企集团司库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建成业界首个央企在岸全球财资中心,实现全球资金管理“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全球资金"一点可视",帮助企业在沪集团总部实时掌控30余个国家、3000多个境内外账户资金动态,确保资金安全合规穿透管理。境外资金“高效集中”,协助企业以香港财资中心为顶点,搭建创新型额度共享资金池,实现对境外成员企业资金高效集中管理。全球资金“在岸管理”,协助企业用好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政策红利,提供跨境资金集中、收付结算、成员账户余缺调剂以及汇兑等服务,实现全球资金便捷、高效在岸集中管理和使用。

赋能外资“引进来”,培育跨境财资管理新动能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充分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专业优势,为“引进来”企业提供跨境财资服务“全能工具箱”:提供跨境资金融通服务保障。服务欧洲检测行业某领军企业集团,为其境外总部在上海自贸区开立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利用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等政策优势,境外总部集中管理境内成员企业资金。创新跨境代收代付新模式。满足某境外企业跨境交易分账核算管理诉求,创新利用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搭配中银现金管理智慧簿记通产品,特色开发自由贸易账户直入账功能,显著优化“引进来”企业跨境收款体验。

快速响应新政策,引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新实践

主动创新试点,率先在沪落地。作为率先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的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港集团合作,成功落地在沪首个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紧跟政策动向,加快定制推广。今年新政出台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某外资跨国企业集团、某央企上市公司、某民营企业集团定制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服务方案,并申请业务开办资格,全力协助跨国公司运用政策红利,提升跨境资金运营管理效能,不断增强企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便利的“获得感”。

下一步,中国银行将以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3.0新政落地和《行动方案》发布为契机,充分发挥全球一体化服务优势,积极探索跨境资金管理新模式,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全球现金管理金融服务供给,持续践行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担当,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金融力量。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中国银行跨境金融服务的战略价值与市场启示 1. 政策红利转化能力突出:中行通过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3.0等创新工具,将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转化为实际业务增量,验证了金融创新与区域政策协同的乘数效应。其跨境资金池市占率领先,反映在监管套利空间收窄背景下,合规化服务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2. 司库服务呈现差异化竞争:央企全球财资中心案例显示,中行通过"账户可视+额度共享+在岸管理"三维体系,构建了技术壁垒。这种将传统跨境结算升级为财资生态服务的模式,值得同业关注。 3. 双向服务凸显战略定力:既服务央企"走出去"又助力外资"引进来",形成跨境资金流动闭环管理能力。特别是在非居民账户创新应用方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风险提示:需关注跨境资金集中管理带来的反洗钱压力,以及美联储高利率环境下跨境套利需求变化对业务可持续性的影响。未来竞争焦点或将转向基于AI的实时汇率风险对冲等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