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尽头,会是数字经济吗?
01
数字经济的涨停潮
上周末,《求是》杂志上发表重磅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隔天A股开盘,资本市场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数字经济概念,涌现涨停潮,把一连几日大盘跌跌不休的阴霾一扫而空。
说是市场极度疯狂,也不为过,数字经济爆发满屏20厘米(上涨20%,涨停)。
雄帝科技、神思电子、新开普、天源迪科、先进数通20CM涨停。
东方国信、优博讯、信安世纪、旗天科技、新国都涨超10%。
国产软件相关企业也紧跟着走强,数字认证、豪森股份、数字政通、新点软件、捷成股份20CM涨停。
昨天的行情几乎是数字经济给带动的。
数字经济相关板块全线强势,数字货币、网络安全、国产软件、云计算等多个相关板块大涨,哪怕跟数字经济挨点边的计算机大板块的ETF指数,也涨了近4%。
一天之内,“大癌股”数字经济题材爆炸,主要是有3方面原因:一是“权威人士”周末亲自发文,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今天开盘前央行突然公布放水8000亿,并且利息还降低10%。三是医药分歧的节点,资金从医药出来,正好需要新的题材去发泄。
这三点汇合起来就威力无穷了。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长期逻辑已经形成。
02
什么是数字经济
这几年各行各业在聊到经济和互联网方面的内容时,恐怕听过最多的就是“数字经济”和“产业互联网”这两个词了。
人人都知道数字经济这个词,但是能准确解释的人却不多。
抽象来说,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
具体而言:
马路上招手打出租车——传统经济;
通过网约车App打车——数字经济;
拨打餐厅电话订餐——传统经济;
通过外卖平台让外卖骑手小哥送餐——数字经济。
简而言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式集合数据,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在传统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中,其实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好比,我们这一生需要各种各样的证书,从出生证、身份证、学历证、再到结婚证、房产证、驾驶证以及不同行业相关的专业证书。
甚至在有些场合,我们要去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
例如,可能你已经有很娴熟的驾车技术,由于某些原因还没有拿到驾照,即使你再三给交警解释,依然不会被允许开车上路。
有时候你需要贷点款来应急,即使你有明确的还款意愿,到银行审核时,还是要看实实在在的还款能力,像过去半年的银行流水证明和房产证明这样的干货。
数字经济的出现,就是要解决这些痛点。当然,包括上述这些痛点,又不止步于此。
我们用淘宝和天猫购物会产生网络购物和物流数据,网上购买机票和订购酒店会产生出行数据,用盒马、叮咚购买生鲜会产生日常生活数据,用支付宝、微信进行收付款会产生交易和金融数据。乃至车辆行驶路径和行驶习惯、各种卡(医保卡、社保卡)、各种证明(出生证明、学历证明、婚姻证明)都会被数字化进而转换为个人的社会数据。
那么在数字经济中,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会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我们的“个人画像”,避免了之前各种冗杂的过程,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更高,资源也能被合理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
这是数字经济在生活方面的运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于金融、通讯、物流、制造业等等领域。
03
未来的“大蓝海”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现在我们觉得数字经济是个很新奇的东西,等到它真的大规模商用,全面铺开以后,可能我们都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好比零几年的人用网购,上淘宝,是件很潮流的事。
现在网络购物,几乎跟我们平时喝水吃饭,逛个超市、菜市场一样平常。
而当下,我们就好像处于零几年时,刚开始开始用淘宝那会儿。
其实数字经济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概念。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
2016 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G20 杭州峰会、中央政治局网络强国战略集体学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重大场合,数字经济大放异彩。
2017年,数字经济首现《政府工作报告》。
而之后年年在提数字经济,但是之前市场长期低估了数字经济的影响力和潜力。直到今年——2022年1月一开年,集中释放了几个重磅信号!
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当于做了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没过几天,立马《求是》发文,这等于给数字经济定了调。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4.8%;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规模达到39.2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
仅仅两年的时间,占比就将近提高了两个点,要知道中国百万亿级的体量,一年提一个点难度是非常大的。
因此,我们从GDP的数据看到,数字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不过,这还不够,中国信通院在2021年9月曾经发布过一个《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德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例最高,为66.7%,其次是美国为66%,第三是英国为65%。
中国与之相比,还远远不够,未来几年我们一定会在数字化领域不断加速,尤其是《求是》中重点提到的: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正如同前文我们所说的,数字经济难以准确界定,原因便在于它是融合性经济 。其他行业向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经济的主体部分。这部分难以准确衡量。
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十分符合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要,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利用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会是近几年经济改革的主旋律。
其中有多大的市场增量不言而喻。
数字经济现在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中,我们中国的疫情近期也因新冠病毒外部输入而局部零星反弹,疫情带来行业变革,催生新业态,也是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地利”:中国正是互联网经济大国,适合搞数字经济,有强大的产业基础。
“人和”: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基本完善。同时,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互联网、软件运行,不需人群密切接触,有利于防犯新冠病毒通过接触传播。
可以预见,数字化将成为像水和电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