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时间银行来了!以后全社会帮养老?

 

第一次听说先还钱后消费的“贷款”。


01

北京的养老新模式

之前有个比较烂俗的段子,说的是:

时光写在脸上 变成了成长,

时光洒在地里 变成了岁月,

时光背在身上 变成了日子。

现在,可以把时光存进“银行”,就变成了“时间银行”。

最近,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方案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这是今年人口数据大滑坡、老龄化问题被日渐重视下,地方上出的最具实践意义的社会性养老措施了。

北京搞的这个时间银行,实际上是一种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类。

具体而言志愿者可以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一个小时志愿服务兑换一个时间币。

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一万个,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

时间币可在本人满60岁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自己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享受服务;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但不能兑换资金或实物,坚持时间换时间的基本原则。

 

这会儿开始推养老领域的时间银行不是没有理由的。

劳动力的天平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倾斜。

一边是加速老化,另外一边是出生减少。

 

也就意味着中国干活的人越来越少,需要社会福利来养老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社会公共福利入不敷出是极大可能会发生的事。

中国年轻的人口将在20年后达到最低值。到那个时候,70后已经进入退休的年龄,80后也已经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尾声,正在准备退休。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00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世代的人口规模是远比不上70后的。

在最近几年的新闻当中也读到了中国养老金出现亏空的情况。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社会保险基金开始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219亿元,尤其是不少北方地区常年来人口净流出,人口老化情况比南方更严重。所以社会养老金就存在着挖东墙补西墙的问题。


 


“牛”越来越多,“草”变得越少。


02

时间银行到底是啥?

“时间银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早在19世纪,欧美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出了用“劳动时间”代替货币的劳动交换方式。

不过那会儿,还只是一个概念雏形,没有真正落地。

直到现代社会,在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


 


“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普通银行存的是钱,时间银行存的是时间。

简单来说:人在自己时间和体力比较充裕的时候为人服务,等到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有点类似于,献血时给你发的献血证,达到相应次数后,可以免费/优先用血。

美国开始搞时间银行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80年代;那会儿美国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滞涨时期。


 


总体经济不再有活力,各种在早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社会矛盾逐渐爆发出来。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美国很相似,只是程度没有那么深;但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恐怕是早晚的问题。

中国在之前,其实也有过类似的时间银行,不过覆盖的范围不广,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开始传入我国。

可查的“时间银行”最早于1995年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展。随后,各地也都进行了尝试。

初期“时间银行”规模较小、分布零散,而且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广州、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个别社区中。

 

2001年,团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志愿者注册登记和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并于2002年3月5日印发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办法(试行)》(已经过两次修订,变为《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


 


之后,株洲、郑州等省会城市、基础情况较好的三线城市,以“道德银行”名义,正式启动了“时间银行”工作。但早已消亡。

中国早期的时间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惨淡经营”,其寿命很少超过1年。

因此,尽管是一个进入中国已有二十来年的事物,不过了解、参与过项目的人,很少很少。


03

时间银行靠谱吗?

不说未来,以过去的经验看,时间银行的概念是很不错的,就是在中国做的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靠谱。

年轻人为老年人服务、有能力的人为有需求的人服务,整个模式没有大问题,关键在于执行与维护层面。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组织因素。我国的“时间银行”大多由某个街道居委会或有官方背书、官方背景的某一养老机构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资金。


 


由此导致“时间银行”稳定性不高,随着街道、居委会或志愿服务机构牵头人员的换届,该组织就面临解散的风险,使得“时间银行”难以持续发展。不是说有官方站台背书,有官方背景就能被百分百信任,毕竟也不是第一次被坑过。

并且,志愿者储蓄的时间仅在某社区、某街道或某养老机构内部可以兑换,最多到“市”这一层面。

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养老机构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存在不能通存通兑的问题,由此导致因居民搬迁、管理者调离、档案丢失、缺乏后继参与者等出现储蓄的时间成为坏账。

再说了,这志愿者服务,关键得发动年轻人。然而现实是自己爸妈都陪不了一万小时养老,指望志愿服务一万小时给别人端屎端尿?服务提供方来源根本得不到稳定保障。

再者,从新闻上的信息来看,北京这回推出的所谓时间银行,更不靠谱。

来圈一下重点:

一个小时服务兑换一个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积攒一万个可以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一万小时志愿工作 = 未来一万小时入住时长。

睡眠、休息时间不能用于志愿工作,但志愿工作是需要休息和睡觉的。

假设退休后不是立马住进机构养老,而是从享受服务到死亡大概十年左右,那么需要志愿工多久,可以满足我们的养老需求呢?

87600小时,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那需要30年。

哪怕按最低最低的门槛标准,10000小时,也需要全职全年无休做将近4年。

当然,还有个前提,能把时间币兑换出来,万一干了活后,“银行”倒闭了,那奔着未来自己也能免费享受此等服务的,权当为社会作了贡献。

不过也有个另一种可能,最终等这一代年轻人去兑换的时候,没那么容易了。或许类似于现在的无偿献血,等自己急需的时候,要“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懂的都懂。

 

尤其在时代巨变的今天,所有超过一年的长预期付出都建议大家谨慎考虑。

需要超长周期才能看到回报的付出与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相互宝的暴雷这才没几天啊。

回想一下过去,几十年来有什么不变的铁规矩吗?

当然,要说时间银行完全不靠谱,那也不存在。这模式,在不少国家就运行得很好,主要在数据方面要实现互通,服务范围也得拓展得更宽。

也可以走另一条道路——市场化交易,劳动所得来的时间币可以通过市场行为交易,等于在年轻时候用劳动换报酬,老了再通过时间币来购买服务。不过这又跟直接在市场购买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同质化,所谓时间银行只不过提供一个劳动力交易平台和兼职场所。

如此看,时间银行就是个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来的办法。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上面难,下面更难,最后可能大家都“勉为其难”凑合一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