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还是那个台积电。
01
台积电失去华为
自从2019年5月美国的“华为禁令”出来以后,华为芯片可能面临断供的问题成为全世界讨论的热点。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华为华为实体清单的最新一波禁令。
在新禁令里,除了延长美国企业对华为出售的临时许可外,还声明要全面限制华为采用美国软件与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元器件。
华为也对此回应:
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对华为来说,新规定的出台,让他们很难再使用包括台积电在内的晶圆代工厂的产线生产芯片。
台积电在上个月中的财报说明会上表示:
自9月14号起不向华为供货。
其实,自从美国发布禁令后,台积电就再没接受过华为的订单,而之后俩月的供货也是抓着美国给的缓冲期小尾巴再赚最后一波外快。
这事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美国对主导国际标准、掌控市场走向这事儿的敏感度比谁都高,他们很明白:一个不想上市、不让渗透、一心自给自足摆脱钳制、有潜力吃下全球市场的企业,很可能会成为冲击美帝全球霸权的存在。
如果美国放任一个不受控制甚至逐渐不再受供应链钳制的中国企业,逐渐抢占了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却无动于衷,那么在其他领域其他地域,则必然会有人陆续开始试着反抗试着抱团取暖;长此以往,全球皆反,遍地烽烟。
而作为早已深度融合到美国所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中的台积电,受制于其“长臂管辖权”,也不得不听从号令。
02
马照跑,舞照跳
原本业界认为台积电失去了华为这个第二大客户,业绩可能出现下滑,然而台积电对失去华为这一重要客户,显得并不是很在意。
华为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2019年贡献了361亿元销售,占台积电总营收的14%。这么一大块肉突然丢了,换谁都会心疼,对于未来业务也会担忧。
于是,在当天台积电股东大会上,便有投资人提问:
“没有了华为海思的订单,是否会冲击台积电?”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严肃地说道:
“我们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
但紧接着,他又补了一句:
“但如果真的没有海思订单,其他客户都抢着补上空缺的产能。”
翻译一下就是,“马照跑、舞照跳”。
事实上,台积电还真不是瞎嘚瑟。
失去华为这个第二大客户后,台积电的5nm产能排期满满:苹果率先包下华为留下的产能空缺;又有AMD、英特尔,高通、联发科,英伟达、Altera为先进产能厮杀。
在失去华为后的台积电,其经营状况并没有像外界预测的那样,从此走了下坡路,还不降反增。
2022年1月11日,台积电对外披露了2021全年营收成绩:
2021年,台积电营收入达到了15874亿新台币,折算约合人民币3657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及2020年的时候的同期,台积电营收入涨幅高达18.5%!
在华为禁令生效之后,AMD立马填补了华为订单的“真空”,成为台积电第二大客户,苹果依旧稳居第一,第三和第四是联发科和高通。
苹果旗下iPhone、iPad、Apple Watch等相关产品的芯片订单,占据了台积电晶圆代工收入的20%以上。
失去了华为之后,台积电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更能赚钱了?
受到业绩大增的影响,台积电的股价也一路走高。
去年7月,台积电在27日股价暴涨12%,两日涨幅超过3%,两日市值增加5100亿港元,市值一度超过4317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十大公司,将近达到英特尔市值的两倍。
目前,台积电市值达到6229亿,超过阿里巴巴和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03
台积电有多牛?
台积电失去了华为以后,为什么反而越活越好了?
其中缘由不难理解。
一是断供华为后,空缺产能立马被填补。尤其是AMD与联发科等公司增加订单;加之苹果的A14和A15处理器、苹果自研M1系列芯片的投产应用,带来了订单极大爆发。
二是全球缺芯,价格猛涨,很多芯片企业都抢着向台积电下订单。台积电借着东风,顺势上涨了15%-20%左右的代工价格。
三是台积电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
近十年来,引领半导体工艺最先进水平的共有三家公司,分别是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
2009-2014年,英特尔保持着最先进的工艺,在这期间集成电路制程从32nm缩小到了14nm。
2015-2016年,三星追上了14nm。
而到了2017年,台积电一口气追到了10nm,并保持领先,英特尔开始落后。
从2018年开始,台积电和三星都达到了7nm的水平。
在2020年一季度,台积电称,5nm良率爬坡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下半年5nm技术贡献10%的营收。
2020年8月,台积电宣布5nm已经量产。
到了今年1月,台积电宣传3nm开发进展顺利,下半年量产。
至此,三星、英特尔再也望不见台积电的背影。
1974年2月的某一天,台北市南阳街边的一家豆浆店,当时台湾省政治财经界重量级人物汇聚于此,这群人包括行政院长费骅、经济部长孙运璿、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交通部长高玉树、工研院院长王兆振、电信研究所所长康宝煌,以及力主中国台湾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渊。
就在这家小小的豆浆店里,确定了决定台湾未来命运的产业革命——搞半导体、搞集成电路产业。
事实证明,这条路台湾省走得非常成功。
2020年全球半导体产值4404亿美元,台湾独占四分之一;而这其中84%的尖端芯片,要靠台积电来生产。
如果台积电一整年无法生产芯片,全球电子业都要停摆。
诚然,哪怕是做到如此牛逼的台湾半导体产业,乃至台积电,也不过是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出来的一根枝杈罢了。
芯片制造放在美国本土还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甚至越南、印尼,并无本质区别。只要美国愿意,掐死台积电或者变成美积电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台积电厉害就在于,起家于代工又不局限于代工,说是颠覆了传统代工模式也不为过。
此前,半导体业由整合组件制造商(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DM)一手把持: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和英特尔都是自己设计芯片,然后在自有的晶圆厂生产,并由自己完成芯片测试与封装的;总结而言:集设计、制造、封测于一身。
张忠谋1987年创立了台积电后就找这几个企业说,你们与其在自己的晶圆厂生产,还不如把设计图交给我,我帮你生产,价格肯定要比你们自己生产的要低。
比如一条生产线是10亿美元,如果德州仪器投一条,产量是1亿枚,那么每一枚成本就是10美元,德州仪器还有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所以总共得投三条,要投资30亿美元,而别的生产线一条可能才5000万枚的产量,成本就得20美元。
类似的,摩托罗拉和英特尔也有七条生产线,投了70亿美元进去。那么,台积电就说,能不能我发布一个规格,然后你们就想办法在这个固定规格下用你们的设计才华来实现不同的性能,这样我就投入一条线,10亿美元,但是你们不管什么样的图纸,只要在大的规格上和我这一样,我就都能给你造出来。
这样全行业的产量都集中过来以后,年产5亿枚,一枚的价格就可以降低到2美元。
对于德州仪器来说,价格降低了80%甚至90%,产量还是2亿枚,还省了26亿美元。
最后,这么大的规模本身就成了巨大的壁垒,连英特尔自有的制造规模都没有台积电大。
目前,台积电每年代工芯片的净利润率接近40%。这意味着台积电每卖出100元,就可以赚大约40元。
也就是说,台积电不光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其代工模式也颠覆了本来的产业链逻辑,才有了它今天的地位。
04
尾声
1973年,中国计划拿出1亿美元宝贵的外汇,从欧美国家引进七条当时世界最先进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
这一设想比台湾省的工研院要早2年,比韩国早4年。
但由于国际关系发生变化,中美“蜜月期”不再,中国最终在这场竞争中落后。
在中美“蜜月期”的时候,我们尚且引进不了最先进的生产线。目前中美博弈波诡云谲,对外来的技术引进不能抱一点点幻想。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台积电的事是一个教训。